4月13日 領袖危機
潘智剛

經文:士師記八1-28

鑰節:八22-27

22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 23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24基甸又對他們說:「我有一件事求你們:請你們各人將所奪的耳環給我。」(原來仇敵是以實瑪利人,都是戴金耳環的。)25他們說:「我們情願給你」,就鋪開一件外衣,各人將所奪的耳環丟在其上。 26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捨客勒金子。此外還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環、耳墜,和所穿的紫色衣服,並駱駝項上的金鍊子。 27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

士師記作者將以法蓮的參戰(七24-25)和以法蓮戰後心有不甘的對質(八1-3),放在七章23節和八章4節中間,並且將八章4 -21節基甸應對其他參戰支派作出對照,讓讀者不難覺察基甸有兩種不同的領袖態度。

事件一,戰事臨近尾聲時,基甸獨自呼籲更多人前來參與圍剿敵軍行動(七24)。由於以法蓮是一支強大的支派,也曾經出現如底波拉這麼有影響力的領袖,以法蓮以軍事優勢伸出援手,幫助基甸捉拿米甸人是很正常的,但基甸沒有作出邀請,因而引發以法蓮的質問。雖然最後基甸以謙虛並得體的應對,讓以法蓮人的怒氣消失(八3);但問題是基甸為什麼要發出呼籲呢?上帝不是已經向基甸表明「跟隨你的人過多」(七2,4),並且明說已將米甸人交在基甸手中(七7),而不是交在以法蓮手中麼? (八3)。基甸安撫以法蓮的話,不只是借用也扭曲上帝的話,以輓回自己管治的尊嚴。作為領袖的基甸,他是取悅人而不取悅上帝,他向權力妥協了。

事件二,戰事結束,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八22-23)基甸再次說出堂皇的話,隨後他卻說:「我有一件事求你們:請你們各人將所奪的耳環給我。」(八24)基甸不僅收集金耳環,還像米甸王一樣,喜歡蒐集月環、耳墜,和所穿的紫色衣服,並駱駝項上的金鍊子(八26)。基甸的行為和喜愛已經與迦南人一樣,歡喜蒐集掠奪得來的戰利品。雖然,他將得來的金器打造成以弗得,看似是為祭司所用,實際上卻是習染了迦南人敬拜偶像的方式,成為基甸及以色列民的網羅。

思想:

基甸為我們上了一課。作領袖的必須能夠接受批評,也不能見利忘義。誠如新約提摩太前書三章7至9節中,有關作領袖的教導:「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恐怕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網羅里。執事的,也是如此: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不好喝酒,不貪不義之財;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秘。」基甸本來有來自上帝肯定的好名聲,但他仍用自己的方法去建立,以致晚節不保;基甸作為領袖,說話對人不對事一口兩舌,亦因財利而忘記了上帝的訓示,沒有存清潔的心,以領袖的權柄帶領以色列人回轉歸向上帝,亦令全家陷入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