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提摩太前书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曾被监禁在奥斯威辛(Auschwitz)和达豪(Dachau)的纳粹集中营。作为神经学和精神病学的犹太裔教授,他因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而闻名于世,此书的销量已超过八百万本。
此书呈现了他哲理的精髓,其后被称之为“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主要是指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在恐怖的集中营中观察到,只要一个人拥有活着的意义,他就几乎可以忍受生命中的任何情况。最近下面这段话打动了我的心:
“我完全确信,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Treblinka)和迈丹尼克(Maidanek)的毒气室,并非源自柏林的某些政府部门,而是源自一些虚无主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书桌和讲堂。”
换句话说,思想的果子既可能是祝福,也可能是毁灭。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可追本溯源,源自于人对事实的普遍看法,这种看法在我们的思想中扎根,会结出良善或邪恶的果子。
关于这一点,《圣经》讲的更清楚,其中一段经文是《罗马书》15章4节:“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圣经》中的思想,会结出盼望的果子。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1章5节中还说,“命令的总归就是爱”。“命令”所传递的思想会结出爱的果子。
盼望和爱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圣经》所揭示的、对事实见解的思想所结出的果子。
《圣经》也用“所以”这个词来向我们显明“思想结出果子”,在新美国标准版(NASB)《圣经》中“所以”这个词出现了1039次。
《罗马书》5章1节:“所以(NASB版)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罗马书》8章1节:“所以(NASB版),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马太福音》6章34节:“所以(NASB版),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如果我们要活在这富有果效的“所以”的动力之下,我们就要领会那些在“所以”之前,以及在“所以”之下的思想,就是对事实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