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悅納與拯救的日子
高銘謙

經文:以賽亞書四十九7-12

7救贖主-以色列的聖者耶和華對那被人藐視、本國憎惡、統治者奴役的如此說:「君王看見就站起來,領袖也要下拜;這都是因信實的耶和華,因揀選你的以色列的聖者。」8耶和華如此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幫助了你。我要保護你,要藉着你與百姓立約,爲了復興遍地,使人承受荒蕪之地爲業;9對那被捆綁的人說:『出來吧!』對在黑暗裏的人說:『顯現吧!』他們在路上必得飲食,在光禿的高地必有食物。10他們不飢不渴,炎熱和烈日必不傷害他們;因爲憐憫他們的必引導他們,領他們到水泉旁邊。11我必在眾山開闢路徑,大道也要填高。12看哪,他們從遠方來;有些從北方來,有些從西方來,有些從色弗尼地來。」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1-4節四十九章1-6節是第二以賽亞當中首兩首的僕人之歌,而兩首僕人之歌之後都有一個段落,它們分別是四十二章5-9節與四十九章7-12節,當我們把這兩段接續僕人之歌的經文一併來看,便會發現它們彼此有一些對應的地方:

賽四十二5-9 賽四十九7-12
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要攙扶你的手,保護你,要藉着你與百姓立約,使你成爲萬邦之光。(6節) 我要保護你,要藉着你與百姓立約,爲了復興遍地,使人承受荒涼之地爲業。(8節)
開盲人的眼,領囚犯出牢獄,領坐在黑暗中的出地牢。(7節) 對那被捆綁的人說:出來吧!對在黑暗裏的人說:顯現吧!(9節)

由以上的對應可見,雖然四十二章1-4節四十九章1-6節分別所指的僕人身份不太確定,但卻無阻我們明白兩處所指的僕人都有相同的使命,而四十九章8-9節便指出僕人的使命。

首先,8節以四個完成式的動詞(perfect)來說明神對僕人的作爲:(1)我應允你;(2)我幫助你;(3)我保護你;(4)我給予你(這動詞和修本沒有翻譯),這四樣作爲可以解作神已成就的事,說明過去的作爲,又或者可以解作將來式,卻以完成式的動詞來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這樣的完成式帶出了「已然卻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意思。因此,神對僕人已許下了承諾(promise),祂也確保這承諾會兌現(fulfillment),神必定會應允僕人的呼求、幫助他、保護他,並給予他使命。

第二,8-9節用了三個不定式(infinitive construct)來說明神給予僕人甚麼使命:(1)「去舉起土地」(和修本=復興遍地)(8節);(2)「去承受荒涼的產業」(8節);(3)「去說給被捆綁的」(9節)。第(1)及(2)的不定式都與土地有關,說明僕人的使命竟然不是要承受流奶與蜜之地,而是要承受荒涼之地,並且要把這荒涼之地舉起,以此說明當時被虜迴歸的情況,被毀的耶路撒冷便是荒涼之地,一班久居巴比倫的以色列民被呼召回歸耶路撒冷,承受這荒涼之地爲業,並且要舉起這土地,在絕望及沒有前途的耶路撒冷中看見神的作爲。原來,我們不是要等到迦南地擁有流奶與蜜的條件才承受它爲業,而是以色列民本身便是這地的「流奶與蜜」,把本來荒涼之地轉化爲流奶與蜜之地。

之後,9節指出僕人的第三個使命便是「說/宣告」,說出那些被捆綁及被囚的要出牢,這些本來在黑暗當中的人要顯露出來。當人願意跟隨這僕人的呼籲,離開那看似美麗的巴比倫時,他們本來那在黑暗的生命便可以被釋放。這樣看來,富裕的巴比倫與「在黑暗中」原來是同義詞。

思想:

耶和華悅納與拯救的日子,前題並非一定是流奶與蜜之地,神正呼召祂的僕人,步向那荒涼之地,當神的子民願意踏上,他們便必得飲食(9節),他們永不餓不渴(10節),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傷害他們(10節),以致最終能走到水泉旁邊(10節)。這種水泉並非荒涼之地的本質,而是神的子民願意迴應呼召踏上曠野而帶到荒涼之地的東西,這班子民便是荒涼之地的祝福,他們纔是「流奶與蜜」。你也願意以這心志離開安舒區,進入危險的荒涼之地,並因而看見神如何把眼淚化爲歡笑,把隱隱作痛轉化爲深深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