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 病中見恩典
葉應霖

經文:可二1~12

1 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說他在屋裏, 2 於是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 3 有人帶着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由四個人擡來的; 4 因為人多,無法擡到耶穌跟前,就把他所在那房子的屋頂拆了,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去。 5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6 有幾個文士坐在那裏,心裏議論,說: 7 「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褻瀆的話了。除了上帝一位之外,誰能赦罪呢?」 8 耶穌心中立刻知道他們心裏這樣議論,就說:「你們心裏為什麼這樣議論呢?9 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樣容易呢?10 但要讓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 11 「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12 那人就起來,立刻拿着褥子,當着眾人面前出去了,以致眾人都驚奇,歸榮耀給上帝,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在先前的段落(可一14~45),耶穌在加利利及迦百農一帶開始宣揚神的國。但這福音的宣講卻因着人熱烈的反應而被阻,以致「耶穌不能再公開進城」(可一45)。然而,「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可二1)。換句話說,經過一段時間後,耶穌再次回到祂的「大本營」迦百農。值得留意的是,接下來的記載卻明顯與先前的不一樣。由二章1節開始,馬可連續記載了五個耶穌與當時猶大宗教領袖的衝突,見證神國的福音,進一步面對阻力。這五個衝突,某程度上亦是由耶穌主動引起的。

第一個衝突發生在耶穌醫好癱子的場景中。今時今日,我們或許不會隨便將病患與赦罪扯上關係,但根據猶太人的世界觀,醫病與赦罪常常都是一起出現的,例如米利暗就是因着嫉妒摩西而批評他,以致染上大麻瘋,需要上主的醫治及赦罪(民十二9~15)。詩篇的作者亦會在疾病中不單求神醫治他身體上的病,還會為到自己罪得赦免來禱告(詩四十一4,一百零三3)。所以,當耶穌將兩者相提並論,羣眾其實不會感到驚奇,那位癱子及他的四個朋友,亦是一樣。我們甚至可以猜想,癱子與那四位朋友,本來就視人的癱瘓與罪有着某程度緊密的關係。

然而,當耶穌主動將赦罪的權柄拉到自己身上時,這就觸動了幾個文士的神經。因為根據文士的「神學」,耶穌不單宣告了癱子得蒙神的赦罪,還將赦罪的來源歸於祂自己。當耶穌問到赦罪與醫病哪樣較容易時,並非以為兩者真的可以客觀地比較。耶穌這樣比較,是要幫助以色列人從治病及蒙赦罪的經驗中,窺見祂的真正身份,縱使這會得罪一班宗教領袖,讓祂背起褻瀆上帝的罪名。

在今時今日,我們或者已經太習慣隨便妄稱上帝的名字,以祂(的名字)來開玩笑, “My God”, “Jesus” 等表達,更加已經成為家傳戶曉的助語詞。但在第一世紀的猶太人社會,褻瀆上帝的人絕對是「該死的」(照字面解,參民十五30~31)然而,沒有他法,耶穌的十字架受苦路就在這得罪人的情況下開始。

思想:

  1. 患病與犯罪,雖然沒有簡單直接的關係,但你可曾在病痛裏更深體會自己需要主的恩典與憐憫?為什麼?

  2. 你未信主之前,可曾覺得上帝得罪你,沒有按照你的「神學」去扮演上帝的角色?你當時有什麼反應?後來上帝怎樣改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