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 悔改
麥耀光

箴言廿八12-18

12義人高升,有大榮耀;惡人興起,人就躲藏。

13遮掩自己過犯的,必不順利;承認且離棄過犯的,必蒙憐憫。

14常存敬畏的,這人有福了;心裏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裏。

15邪惡的君王壓制貧民,好像吼叫的獅子,又如覓食的熊。

16無知的君王多行暴虐;恨惡非分之財的,必年長日久。

17揹負流人血之罪的,必逃跑直到地府;願無人幫助他!

18行為正直的,必蒙拯救;行事彎曲的,立時跌倒。

雖然廿八章12-28節由獨立的格言組合而成,但首尾兩節都出現相似的主題。第12節:「義人高升,有大榮耀;惡人興起,人就躲藏」,而第28節:「惡人興起,人就躲藏;惡人敗亡,義人必增多」。在10多節經文中,興起、增長、躲藏及死亡等主題,呈現在義人和惡人的對比間。此外,這兩章多次提及君王的統治。

13節:「遮掩自己過犯的,必不順利;承認且離棄過犯的,必蒙憐憫」。有學者指出罪與認罪在智慧文體的著作中甚少使用,相信這裏是唯一一次的出現。若有過犯,人是需要認罪,但如果是將罪隱藏起來──意思是不肯離開罪──這樣的結果就是將罪保留著 (“Sin buried is sin kept”)。若一個人沒有好好處理罪,就好像用餐後沒有結帳,這隻會帶來麻煩。智者提醒讀者,雖然「愛能遮掩一切過錯」(十12),但卻不能遮掩自己的過犯。那麼,該如何處理過犯呢?第一是承認所犯的過錯,第二是要離棄那些犯罪的生活方式。大衞犯罪後,向神懺悔並立志,說:「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詩卅二5)。唯有徹底的認罪,並且離棄罪行,纔會經歷到神的憐憫。使徒約翰清楚教導有關認罪和蒙赦罪的真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

15節:「邪惡的君王壓制貧民,好像吼叫的獅子,又如覓食的熊」。這格言提及兩種危險的動物,一隻是吼叫的獅子,另一隻是覓食的熊,牠們都正在捕食。這位君王被比擬為兇殘的野獸,他被描繪為邪惡的君王,他壓制百姓,以他們為獵物。作為暴君的子民,百姓是無能為力、無法改變困境的,只能小心自保而已。智者讓讀者聯想一個狀況,縱使野獸可以被制伏,甚至被捕殺,但若是王的心不改,他的惡行仍會橫行霸道。唯有王下決心改正及學習,不然社會不得安寧。南國的瑪拿西王極其敗壞:「他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丘壇,為諸巴力築壇,造亞舍拉,又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它們…使他的兒子經火,又觀星象、行法術、行邪術、求問招魂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他發怒」(代下卅三36)。但是,當瑪拿西被神懲罰,他迴轉、認罪、改過,他也嘗試補救從前所犯下的過錯 (參代下卅三12-17)。

反思

神仍寬容世人,願「人人都來悔改」(彼後三9),反思真正的悔改 (repentant) 是有兩個層面的:悔 (remorse)和改 (improve)。你都做到了嗎?

瑪拿西可算是南國中一位最壞和最惡的王,但是當他「禱告,神怎樣應允他…都寫在…書上」(代下卅三19),這讓我們不要太容易對人放棄。你願意給別人第二次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