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二十18
人物:抺大拉的馬利亞
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向門徒報信:「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把主對她說的話告訴他們。
有沒有發現二十章11-18這段敘事的脈絡有點像十一章和十二章中,拉撒路復活和伯大尼的馬利亞獻香膏的事件?它們敘事的方向基本上是相同的。
當在十一35說「耶穌哭了」,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耶穌看到拉撒路死了,生了憐憫之情,故此哭泣。但耶穌明明自己知道,在稍後時間,祂會親自叫拉撒路復活(十一11),因為從後來的經文得知,當拉撒路的姐姐埋怨耶穌為何不早點來救活自己的弟弟(十一21-22),耶穌便表明拉撒路必然復活(十一23)。
及後連應該和耶穌最親密的馬利亞也向耶穌訴怨:「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十一32)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嘆,又甚憂愁,就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裏?」他們對他說:「主啊,請你來看。」耶穌哭了(十一33-35)。
耶穌哭些甚麼?應該是悲嘆(這個字也可以譯作「憤怒」)當時的人仍然不信,甚至和祂最親的馬利亞仍然會埋怨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十一33)就像甚麼呢?就像門徒是應該「信」祂復活的,但卻事與願違。
之後在十一38-40更印證了耶穌的「悲嘆」(憤怒)是來自人的不信:「耶穌又心裏悲嘆,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穴,有一塊石頭擋着。耶穌說:『把石頭挪開!』那死者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定臭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四天了。』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
前面已說過「那門徒」的信只是相信抹大拉的馬利亞說的話,抹大拉的馬利亞哭泣是因為還未相信主耶穌已復活了,但耶穌的出現令到她去告訴門徒:「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二十18)抹大拉的馬利亞終於「看見」主了。
「看見」一直是《約翰福音》很重要的主題,一章18節便已說明「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獨一的兒子將他表明出來。」於是在14節裏說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然後記載施洗約翰「看見」主(一29-34),有些人「看見」主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二23),再接着我們看到腓力、安得烈、撒瑪利亞婦人和天生的瞎子都看見過主。
甚至最初不以為意的拿但業,因為被主「看見」,他也「看見」主了。「耶穌回答他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回答他:『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一48-49)
同樣的東西,為何有些人看到的是「異象」,有些人就只是繼續看到普通的「現象」?我們又能否從「現象」裏都可以看到上帝的「異象」?
至於有些人會為到所「看見」的放下一切去跟從主,有些人卻仍然像沒有看到過一樣。
思想:
「耶和華以勒」(耶和華預備)就是「看見」的意思,「預備」是「看見」的延伸意思,所以後來亞伯拉罕也「看見」了上帝為他「預備」的。我們能否用多一點心力和時間去「看見」上帝的「看見」?而不是每一件事都讓它匆匆而過,稍縱即逝?
建道神學院每一年頭一季都有新生早會見證,同學們都在述說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蒙召見證。每一個蒙召故事都很獨特,縱然講的人未必覺得,因為他們都沒有摩西或以利亞的傳奇經歷。他們的見證看似很「平淡」,就是上帝藉着聖經的教導,又或在營會裏被上帝說話感動而願意委身,沒有「天開了」,沒有「地大震動」。但他們就是「看見」了上帝要他們「看見」的,然後敏感於上帝的呼召,於是忠於所託,立志擺上。你願意去尋找這個「看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