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30:6-12
6至於我,我凡事順利,就說:「我永不動搖。」7耶和華啊,你曾施恩,使我穩固如山;你轉臉不顧,我就驚惶。 8耶和華啊,我曾求告你;我向耶和華懇求:9「我被害流血,下到地府,有何益處呢?塵土豈能稱謝你、傳揚你的信實嗎?
10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憐憫我!耶和華啊,求你幫助我!」11你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脫去我的麻衣,為我披上喜樂,12使我的靈歌頌你,不致緘默。耶和華─我的神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
這個月我們一起來研讀詩篇。大家可從《爾道自建》的經卷重溫欄目中得悉一百五十篇的詩篇都差不多被撰寫過,那麼,為何這次還要撰寫詩篇靈修呢?原因只有一個:筆者刻意選取那些仍未撰寫過的篇章,去補足其他作者們的努力,讓《爾道自建》的詩篇欄目覆蓋全部一百五十篇詩篇。因此,筆者列出了那些尚未涉及的詩篇,與大家分享。在未詳細分析每一篇的內容前,先讓筆者簡單介紹研究詩篇的進路。
詩篇研究可簡單分為兩條主要進路,其一是德國學者袞克爾(Hermann Gunkel)採用的形式鑑別學(form criticism),以微觀的角度深入研究詩篇;其二是正典鑑別學(canonical criticism),而正典鑑別學認為,詩篇得以列入正典,顯示出編者把某一篇詩放在某處是經過精心設計安排的。詩篇是一本完整的詩集,讀者應把一百五十篇都一一品嚐,這樣就會發現它是神對人的教導。簡言之,形式鑑別學讓我們細心欣賞一棵樹的樹葉的獨特和美麗,正典鑑別學則幫助我們看見樹林的廣闊宏偉。
袞克爾研究每一篇詩的結構、分段及詩中不同段落的關係;他試圖辨識不同詩篇的生活情境,他更留意到不同類型的詩篇都有相似的固定格式。他將相同類型的詩篇分成五個主要類別—詩歌、羣體哀歌、個人的感恩詩歌、個人哀歌及混合類型詩等。袞克爾採取了形式鑑別學的進路來幫助我們明白詩人寫作的重點,讓我們可深入研究每種類型的詩的內容。
然而,筆者是採用學者白如格文(Walter Brueggemann)的人生三個季節,用這框架將所有在《爾道自建》未撰寫過的詩篇納入這三個季節內。這三個季節是:方位確立(orientation)、方位迷失(disorientation)及方位重整(reorientation)。當人活在國家太平、社會和諧穩定、家庭生活愉快,每天都陽光普照、人生一帆風順時,自然由衷頌讚神美好的供應,這正是「方位確定」的季節。這季節包括讚美詩、錫安之歌、君王詩、智慧詩等。當生命遇上風暴,陰霾滿布之時,禱告呼喊沒有得到預期的迴應,神的臨在不再,換來的是神的隱藏靜默,這是「方位迷失」季節。這個季節包括個人哀歌、民族哀歌、咒詛詩、信靠詩及懺悔詩等。當風暴過後,陰霧散去、生活回覆平靜之際,一種歡悅和感恩的心情由心發生,那些個人及團體感恩的詩篇正好表達了「方位重整」的季節。
以詩篇三十篇為例:「至於我,我凡事順利,就說:「我永不動搖。」耶和華啊,你曾施恩,使我穩固如山;」(6-7a節)。這是陽光普照、生活順利,方位確定的季節。「你轉臉不顧,我就驚惶。耶和華啊,我曾求告你;我向耶和華懇求:「我被害流血,下到地府,有何益處呢?塵土豈能稱謝你、傳揚你的信實嗎?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憐憫我!耶和華啊,求你幫助我!」」(7b-10節)。這是黑雲滿布、風浪迭起、路途崎嶇,屬於迷失的季節。「你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脫去我的麻衣,為我披上喜樂,使我的靈歌頌你,不致緘默。耶和華─我的神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11-12節)。這是雨過天晴、重見光明、禱告蒙應允,是方位重整後的情景。
就讓我們一起在人生三個季節的框架下細味詩的內容,嘗試觸摸詩人的心跳脈搏,更深體會不同階段的歷程特徵及擴闊我們的屬靈視野。
思想:
過去幾個月你活在哪一個人生季節裏?方位確定、方位迷失,抑或是雨過天晴,進入方位重整的階段?無論在甚麼景況,讓我們一起向神禱告說:「或許我感受不到你的臨在,但我深信你知道我的景況,你一直不離不棄的保護及看顧我。求你賜我信心,讓我站穩在你永不改變的應許上,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讓這首《陪我走過春夏秋冬》詩歌陪伴我們渡過這個月的靈修生活
(詩歌可於Youtube搜尋「陪我走過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