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79篇
1(亞薩的詩。)神啊,外邦人侵犯你的產業,玷污你的聖殿,使耶路撒冷變成廢墟,2將你僕人的屍首交給天空的飛鳥為食,把你聖民的肉交給地上的走獸,3耶路撒冷的周圍流出他們的血如水,無人埋葬。4我們成為鄰國羞辱的對象,被四圍的人嗤笑譏刺。5耶和華啊,你發怒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的忌恨要如火焚燒嗎?6求你將你的憤怒傾倒在那不認識你的萬邦和那不求告你名的國度。7因為他們吞了雅各,將他的住處變為廢墟。8求你不要記得我們先前世代的罪孽;願你的憐憫速速臨到我們,因為我們落到極卑微的地步。9拯救我們的神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10為何讓列國說「他們的神在哪裏」呢?求你讓列國知道,你在我們眼前伸你僕人流血的冤。11願被囚之人的嘆息達到你面前,求你以強大的膀臂存留那些將死的人。12主啊,求你將我們鄰邦所加給你的羞辱七倍歸到他們身上。13這樣,你的子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你的話,直到萬代。
詩篇七十九篇是另一首團體哀歌,重複了七十四篇的主題,但詩人的內心似乎更加苦澀,要求神將鄰邦加給祂的羞辱七倍歸到他們身上(12節)。七十九篇剛好編排在七十八之後,似乎帶有諷刺的味道;七十八篇的結尾說到神的聖所「永遠被建立」(69節)在錫安山上,但四百多年後,七十九篇開始時,聖殿卻被玷污,聖城在一片頹垣敗瓦之中。詩人似是留在耶路撒冷的倖存者,親眼目睹國家敗亡,以見證者的身份淋漓盡致地敘述耶路撒冷的慘況。
詩人一開始就向神呼求,將實情向神傾訴。他指出外邦人所侵犯的是神的產業,他們所玷污的是神的聖所;他們更對神的城耶路撒冷毫無尊重(1節)。然後,詩人就敘述神的子民及神的僕人遭受慘無人道的待遇。耶城遍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他們的屍首被交給「天空的飛鳥為食」,他們的肉被交給「地上的走獸」(2節)。神的子民死無葬身之處(3b節),像動物一樣被隨便棄置於荒野,這是對人的尊嚴最大的侮辱,因為合宜的葬禮和哀慟的習俗是應當被尊重和被肯定的。埋葬死者是神聖的責任,連規定不能觸摸屍體的祭司也可以在死者是親屬的情況下這樣做,以確保死者可得適當的埋葬(利廿一1-3)。詩中這種慘絕人寰的情景,白如格文(Walter Brueggemann)描述為就如「一個愛國者看着國旗被燒燬、一個情人看着他心愛的人被強暴、一個學者看着圖書館被燒燬──一種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的無助反感。」其實這種情況豈不是在歷史的長廊中,無論是神的子民或其他國家都在重複不斷地上演嗎?
詩人向神哀嘆後,就立刻向神質問,他並非求神向他解釋國家為何遭到如斯慘痛經歷,他知道這全是因為先前世代所犯的罪(8a節),也是現今我們所犯的罪(9b節)造成的結果。詩人問的是:究竟神的懲罰、子民所受的苦難要到幾時才停止?因此,詩人對神說:「你發怒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5a節)。詩人沒有隻停留在發問申訴的階段,他立刻將發問轉化成向神直接的禱告祈求(6-12節)。
「求你」這句話是這段經文出現最頻密的語句 (6、8、9、10、11、12節)。詩人求神將祂的怒氣傾倒到不認識祂、不求告祂的國家,不要記念先袓和他們後代所犯的罪,並求神為他們申流人血的冤,七倍(即完全)奉還到敵人身上。詩人認為神必會答應他的祈求,因為這是關乎神自己的名。因此,詩人向神說:「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9b節)。詩人再次將子民的榮辱扣連到神的名,因為神與祂的子民立約,就算祂的百姓不忠心,祂也不會改變初衷。祂基於與子民立了約,就必為自己的名、自己的榮耀拯救子民脫離困境。
詩人基於神是信實、永不改變的神,因而深信神必聆聽他的呼求,像昔日聆聽在埃及受苦的百姓,直接介入解救他們脫離苦境。因此,他想到這應許,內心油然產生一絲盼望,自然就發出對神的讚美來結束這首民族哀歌,說:「這樣,你的子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你的話,直到萬代」(13節)。
思想:
讓我們一起再為自己的國家或身處的異邦禱告,祈求更多領袖認識神,使國泰民安、國家富強,不受別國的欺凌,也不侵犯弱小的國家。國與國之間能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