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所謂預苦
陳韋安

經文:馬太福音4:1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耶穌基督在曠野被試探的故事,無疑是信仰旅程中的一個重要篇章。這個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我們在信仰中不斷自省與成長的鏡子。當我們進入預苦期,這段時間成為我們深思基督受苦的契機。耶穌在曠野的四十天,正如信徒在預苦期的四十日,這段時間充滿了禁食、禱告與悔改的意義。

不過,回到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什麼基督徒要「攞苦嚟辛」(自找苦喫)?究竟「苦」對我們的信仰來說有何意義呢?誠然,按照基督教靈修傳統,苦修主義(asceticism)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屬靈傳統。「苦」本身或許沒有直接的功能意義,但它卻是一種預備,好讓人得以離開俗世的纏繞。因此,「預苦」這個字正好道出了整個屬靈類似的意思:不是預備受苦,而是受苦作為一種準備。耶穌基督的曠野經歷,正是這種磨練的最佳例證。

耶穌基督的四十天曠野試探,同時被記載於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中,三卷福音書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亮光,我們將會慢慢細嘗。這段特別的屬靈經歷,不僅是耶穌個人生命的試煉,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信仰反思。在這段曠野的旅程中,耶穌面對了極大的試探,這些試探不僅是對祂肉體的挑戰,更是對祂信仰與使命的考驗。這樣的試探,正如我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挑戰與困難。耶穌選擇在曠野中面對這些試探,並以祂的信仰與智慧戰勝它們,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例,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面對試探時,依靠信仰的力量去克服。

預苦期是我們反思與自省的時刻。我們不僅要思考耶穌在曠野中的經歷,更要將這段經歷轉化為我們生命中的力量。這段時間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並在苦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我認為,所謂靈性,正是生命、信仰與苦難三者彼此交織的長跑旅程。

因此,讓我們好好預備,預備思想這一段苦,它正是我們與上帝關係的預備──它叫我們面對這個頗「苦」的世界,能夠更加堅定與勇敢。

默想:

你最近的生活感覺「苦」嗎?倒不如把它作為一種預備,看待它為你與上帝關係更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