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真正的耶稣系列第二部分,主题是「耶稣的生平」。这次讨论的题目是「耶稣与无权势的人」,我们今天要查看的经文是路加福音7章36至50节。请听神的话语:
[36]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
[37]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
[38]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
[39]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40]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
[41]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
[42]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
[43]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
[44]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
[45]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的用嘴亲我的脚。
[46]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47]所以我告诉你,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他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48]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
[49]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这是神的话语。
现在,我们其实在编写耶稣的传记。在耶稣一生开始和终结之间的事迹,主要是与不同人相遇的经历。在这段经文里,耶稣不单与一个人相遇。在我所用的圣经版本里,每一小段都有一个标题,而这一段的标题是「有罪的女人膏抹耶稣」。其实,耶稣在这里不止遇见一个人而已。看看第40节,耶稣转向西门;在48至50节,祂又转向那个女人。实际上,这是耶稣与两个人相遇的经历,而那两个人的表现形成了很大的对比。如果你没有留意到这个对比,便忽略了经文的重点。
我很快说说这故事的背景。事实上,经文中有很多细微之处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最好按着历史背景运用想象力,否则很难充分理解事情的状况。首先,西门其实是法利赛人,是宗教和文化界的精英分子。他邀请耶稣参加一个公开、正式且重要的筵席。如果你想了解当时真正的情况,便先要明白几件事。第一,你要记住:没有人会把脚放在桌下。在这样的筵席上,所有人都脱下鞋,侧卧在躺椅上,用一只手托着头并支撑着身体;面向吃饭的桌子,双腿则向外伸直搁在椅上。
第二,你要知道在这类正式的筵席中会有很多人走来走去;不只是站在桌旁的仆人,而街上路过的大众也可以随便走进屋里,表面在看桌上有甚么食物,实际在聆听屋里的对话内容。这些都是当时的文化传统。这就是为甚么经文提到有一个陌生的女人走近耶稣,而在她行动之前,某些事情发生了。一开始没有人注意到她,所以她可以很容易走近耶稣,也没有马上惹人注意。直至她起来——她是谁?
她不像西门,她不是宗教或文化界的精英分子,圣经说她只是城里的一个女人,且是个罪人。你们听听这个比较易懂的翻译:「城里有个女人过着充满罪恶的生活,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在城里过着充满罪恶的生活」——经文的字面意思指她是「城里的女人」。甚么是「城里的女人」?她是个罪人。每一位明白这些惯用语的希腊文学者,都说这女人是个妓女,这就是「城里的女人」的底层意思。她或许甚至是个在街上拉客的娼妓。
她接近耶稣,准备做某些事情。她想把香膏抹在耶稣的脚上。有人会问为甚么;如果你了解当地的天气和环境,你会明白把香膏抹在脚上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享受,因为这会使起茧的脚变软,而香膏也可用来清洁肮脏的脚并去除脚臭,更可舒缓双脚疲劳。当然,那个年代的人只穿凉鞋,没有鞋子。这是奢侈的享受,那个女人想这样做。你看经文怎样记载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在她这样做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她站在耶稣背后,拿着盛香膏的玉瓶,代表她准备好要做某些事情。可是,在她有机会做她想要做的事情之前,她站在那里哭了。激动的情绪使她不知所措,她无法做到她想要做的事情。接着,我们看到她的眼泪开始湿了耶稣的脚。
大概就在这时,耶稣才发现那女人在那里,因为祂感觉到她的眼泪,感觉到有些东西轻轻落在自己的脚上。耶稣接着转身,大概所有人都在这刻同时转身;那女人没有逃跑,反而跪下且解开自己的头发——我们一会儿将讨论,那个时代的女人绝对不会在公众场合把头发放下来。她解开头发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耶稣的脚,又用嘴连连亲祂的脚,把香膏抹上。
为甚么我们要讨论这一点?为甚么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这一点在今天与我们有何关系?我通常会解释为何你需要知道这一点,并以此作为开场白。我教导神学生讲道的时候,通常都会说:「当你教导面前的会众,你要向他们解释为何你讲的论点有所关连。你开始传讲信息时,要尝试解释为甚么你讲的论点他们要听。」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现在很安静专心?因为这个故事太生动、太精彩了。你想听下去,是因为你想听听故事接下来如何发展。这个故事有特别的含意,也有特别的关联;因为这故事不只是关于那个女人,也关于西门。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看出那个女人对耶稣很感兴趣,很想与基督见面,她在寻找基督,但我们看不到经文也强调法利赛人西门多么想认识基督。经文第36节有一个字应该会特别令我们惊讶,就是「请」字,「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
西门是法利赛人,而法利赛人其实是极力对抗、彻底反对耶稣的人。圣经里记载了另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他曾与耶稣会面交谈。你们记得他怎样来找耶稣吗?他在夜里去见耶稣。当然要在夜里,因为统治层的成员来见耶稣,绝对需要无比的勇气。西门公开欢迎耶稣,不仅邀请祂来倾谈,更请祂吃饭。我再说明一下当时的文化背景:在那个年代,邀请人来吃饭代表你邀请他与你建立关系。显然,西门非常愿意且很有兴趣与耶稣见面,希望听祂的教训并认识祂究竟是谁。西门冒着同阶层的人、家人、朋友和同辈的奚落、蔑视、反对,甚至迫害,去做这事。
西门是个认真的慕道者,那个女人也是认真的慕道者;可是我们看到最后,耶稣斥责、拒绝西门,但乐意接纳那个女人。你看,两者的对比并不是一个对耶稣有兴趣,另一个对耶稣心怀敌意;也不是一个想认识耶稣,另一个对耶稣毫不在意。这里两个人都对基督很感兴趣,同样来找耶稣并想与耶稣见面。他们都与耶稣同在,同样在寻求祂。耶稣责备其中一人并把他赶走,却接纳另外一人。你应该感到疑惑了,是吧?这事情与我们相关吗?我意思是,在现今这个世代,大家都说:「每个人都有各自寻找耶稣的方法」;而耶稣却说:「噢,真的吗?」
分别在哪里?为甚么会有分别?在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方面不同:一开始我们看到他们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响应耶稣;后来耶稣藉着比喻解释他们两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其实来自于他们对耶稣不同的理解;最后我们看到两种对耶稣不同的理解,让耶稣有两种不同的回应。因为他们对耶稣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各人有不同的响应;最后他们也得到耶稣两种不同的响应。
第一,西门和那女人对待耶稣的态度不同。
现在我们逐一仔细讨论,好让我们明白当中的不同。首先,他们对耶稣有不同的反应,我来用两个不同的方式简述一下吧。首先,西门用的是理智、情感抽离的方式,只带着脑袋来见耶稣;可是,那个女人却带着自己整个生命来见耶稣。西门表现冷漠、抽离而那个女人却全情投入。你可以看见西门在思考,就在那个女人触摸耶稣的时候,他在思考。他真的对耶稣很感兴趣,很想知道耶稣是谁。在第39节,西门在心里说话。经文说:「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这反映了甚么?西门的意思是:耶稣究竟是否真是圣洁的神人?如果祂不知道那女人是谁,就代表祂不是真正的圣洁和神圣;如果祂知道那女人是谁却由得她摸祂,就代表祂并不洁净。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呢……你看,西门正在认真思考。懂得思考当然很好,可是他就只是这样理性思考而已。看看那个女人,她一来到就立刻把情感带到耶稣面前,整个人都全情投入。
令人惊讶的是,耶稣转向西门,你猜耶稣在想甚么?耶稣对西门说:「西门,这个女人挨着我的脚哭,拥抱我、又用嘴连连亲我的脚,把香膏抹上。」西门坐在那里,说:「夫子,袮想我也挨着袮的脚哭、拥抱袮、亲袮的脚吗?袮想我照样做这一切吗?」耶稣回答说:「是的。」耶稣针对的是西门那种冷漠且抽离的宗教信仰,但西门却明显不觉得有何问题。
你会难以理解这一点,除非你听我说以下一段有趣的引述。我在基督教杂志中看到这段话,我认为杂志编辑做了非常棒的事:他们找来四个大概三十岁的有为青年,他们是两对不信的夫妇,而且非常质疑基督信仰。他们接受这本基督教杂志访问,记者问他们:「可否谈谈你对基督信仰的问题?」这问题实在非常直率且很有意义。我认为他们的回答在大都市里实在非常典型,是普遍人的看法,也是现今大部分世人的写照。以下是他们的意见,我只选了其中二人的谈话内容:
其中一个人说:「我质疑基督信仰的原因,是基督信仰过于着重耶稣本身,而太少聚焦于祂的信息或榜样。我认为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排斥了其他宗教信仰,也妨碍其他人与神建立关系,这实在让我很困惑。我不清楚耶稣是谁,也不知道祂属于甚么阶层级别,但我们应该向祂学习。其他人不能将耶稣的教训与耶稣这个传递信息的人分开,但我能够。」这是第一段引述的话。
第二段引述的话跟第一段几乎一样,可是出自另一人的口。她说:「我现在是这样理解基督信仰:不以基督为中心,而是以神为中心,并按照基督为我们描绘的方式和教训来生活。我不明白为何有人这样理解圣经,并说如果你不敬拜基督,便无法进入天堂。这样排他的信仰实在很过分。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认为耶稣指的是祂的道路,即是祂要向我们展示并演绎的处世方式。因此,我认为如果你效法耶稣向我们展示的方式去生活,便能与神建立关系。」
请听,他们说:「我们要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人分开。」这看法实在太典型了,我也很理解,很多人也有同感。事实上,你们有很多人或会说:「这正是我所想的。」因为自90年代开始,有很多人开始说:「我们不想排斥任何人。我们当然不想排斥任何不敬拜基督或不认识基督的人。因此,真正重要的其实不是基督这个传递信息的人本身,也不是去敬拜祂;但如果你想敬拜祂,那当然可以。真正重要、真正必需、真正不能取代的事情,是你必要按照祂的方式和榜样去生活,依照祂的方法去爱人。」换句话说,不管你相信基督甚么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一个好人。
然而,耶稣基督在这里所说的则完全相反——不是只有一点不同,祂实际是说:「你是否好人并不重要,那个女人也不是好人。你是否好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相信我、爱我,并全情投入、热情深刻地与我相遇。」耶稣所说的完全相反!事实并非如那些所谓的「好人」所言,不是普遍大众所说:「不管你相信基督甚么都不重要,只要你是好人就行了。」耶稣实际是说:「你是否好人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全情投入、热情深刻地与我相遇,与我建立关系。」
你们以为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人分开,便是心胸广阔、不偏倚、不排斥,可是你却忽略了一件事——你忽略了投入个人情感。如果你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思考并做某些事情,而非全心热情去爱耶稣,那么你实际上得到的就如你所言,信仰的本质是冷淡无情的,宗教是情感抽离的。当你说「相信甚么并不重要,只要你是好人就行了」,其实就是在建立一个没有眼泪的宗教、没有使自己释放、不能感动我们的信仰。你看见究竟是甚么使西门寒毛直竖吗?就是那个女人触摸耶稣。你看见吗?西门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他说:「我不想要一个触摸的宗教,我想要讨论,我想要高层次的辩论。我不想与这人建立热情深刻的情感关系,我只想知道如何去过品德高尚的生活。」
西门想要一个情感抽离、冷淡、没有联系的宗教。可是,那个女人却带着丰富的个人情感来见耶稣。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也排斥了某些东西。如果你不想排斥世上任何人,就表示你要排斥个人情感。基督徒常常面对一个挣扎,就是那些从未听过耶稣的好人怎么办呢。可是,我们知道如果你打算除去那问题,那么你将面对更深层的问题:就是一个没有眼泪的宗教,没有使自己释放,没有在情感上与耶稣相遇的宗教,一个冷漠抽离的宗教,西门式的信仰,这是你想要的吗?哪一个是你现在拥有的,西门的,还是那女人的?西门带着理性而来,完全把情感抽离。西门想要讨论,那女人却想要关系。
第二,西门和那女人给耶稣的回应不同。
第二,他们对待耶稣的第二个不同之处落差很大。你看,他们二人都在寻找耶稣,但那个女人无条件地来,西门却带着各样条件。我们怎样知道?看那玉瓶。那玉瓶是甚么?经文叙述得非常具体,明确地告诉我们那个女人拿着盛香膏的玉瓶而来。大家留意,玉瓶其实是一小瓶香膏,有一条细长的樽颈,樽颈窄得令里面的香膏差点倒不出来,不过你可以嗅得到。玉瓶很细小,妇女通常把它们挂在颈项。那些香膏玉瓶非常昂贵,且是极为芬芳、漂亮的饰物。就当时的文化而言,那种气味和装饰效果能为妇女增添吸引力和魅力。如果你想把香膏倒出来,你便要打破瓶颈;而香膏一倒出来,便不能再保留在其他机会再使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那个女人实际在做甚么吧。你知道吗?没错,很多妇女,尤其是有一点钱的妇女,都会把那些玉瓶挂在身上。一些讲章和释经书指出,那个女人当时那样做其实真的很奢侈。对一个被社会漠视的单身妇女,甚至是一个妓女来说,这行动实在极为奢侈。那瓶香膏大概是她一生之中最珍贵的东西,而她竟然把它摔破并抹在耶稣的脚上。然而,她不仅仅舍弃钱财。
她做的是甚么?这是那女人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在那样的世界中,一个妓女能拥有甚么?妓女能拥有甚么?她一生之中唯一的资产、唯一的能力、唯一的力量就是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她竟然把香膏玉瓶除下来、打破并倒出香膏。她的意思是甚么?她那样做的意思是说:「如果袮就是袮口中所说的神,那么一切都会改变。我无条件来到袮面前,我把自己的全部都给袮,把拥有的一切都给袮。」有一首诗歌的歌词这样说:「我的爱,全归你,倾倒如珍贵香膏;我一生,全归你,全然,唯独,献给你。」那个女人把香膏倒出来,意思是说:「如果袮就是袮口中所说的神,那么一切都会改变。我不会再做任何事来得罪袮,我会活出全然不同的生命。请袮告诉我怎么做。」
这可能让你惊叹不已,可是我想花点时间告诉你,这绝对是走近耶稣唯一合理的途径。当你开始寻找耶稣,开始说:「我想认识耶稣更多,我想看看基督信仰里有没有甚么东西能够满足我。」你可以用西门的方法,或者那个女人的方法。
你可以说:「我对耶稣感兴趣。」这是西门的方法,他说:「我对耶稣感兴趣,但我不想改变我的状况,不想改变我的目标。我来找耶稣,就是想要平安和能力,但这意味着我需要改变吗?这意味着我需要放弃那一切吗?我有自己的看法,我希望这并不代表我需要改变。」你知道吗?保守派的人害怕自己会成为自由派,自由派的人害怕自己会成为保守派。法律学院的学生很害怕会被主呼召去做宣教士,可是那些准备要去宣教的人,大概不会害怕要去当律师。每个人来到都说:「我坚持我的目标,我想得到帮助去达成我的目标。」
可是,唯一合理的说法是:「我到底怎样才能以开放的态度查证这人是不是真神——绝对的君王?除非我愿意对耶稣说:如果袮是袮口中所说的神,那么我愿意让袮做袮所说的神。」可是有些人却说:「在我找出袮是否袮口中所说的神之前,我不会让袮成为我所要说的神。」这样,你便永远无法找出耶稣是谁。你不可以说:「我希望你是绝对的神,但万一不是……万一不是……」
这就好像一个六岁的小男孩说:「我想长大,我想加入职业篮球队,我想有六尺五寸高,可是我不想喜欢女孩子!」你听到一个六岁的男孩这样说会觉得很好笑,因为你知道他坐在那边幻想自己二十六岁,在他的认知里二十六岁就是等于六岁年龄加上六尺五寸身驱,我们取笑他,因为我们知道六岁的小孩根本想象不到长大后会怎么样。如果有人坐在那边,说:「在我找出耶稣基督是谁之前,我已经知道我的人生应该怎样过;在我找出耶稣基督是谁之前,我已经知道我想要甚么。」耶稣却回答说:「你想清楚再回来吧。」我的意思是,你需要再想清楚。耶稣也是这样对待西门。你看到吗?相反,耶稣则接待那女人,因为那女人说:「我的爱,全归你,倾倒如珍贵香膏。」
第三,西门和那女人对耶稣的理解不同。 我们讨论了两种对耶稣不同的响应。一个情感抽离,另一个则明白这并非学术讨论;一个附带条件而来,另一个则说:「如果袮是袮口中所说的神,那么我会把全部都给你。」你明白当中的分别吗?你有没有发现虽然西门在寻找,但在某个程度上来说,他并非真的在寻找。他没有敞开心灵,也没有预备好去认识真正的耶稣。为甚么这两个人响应耶稣的方式如此不同?耶稣藉着一个比喻——简单且绝妙的比喻,彻底揭露这两个人的分别。他们响应耶稣的方式不同,是因为他们对耶稣的理解不同。这个比喻很简短,我只概括说明一下。
耶稣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回答:「夫子,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
1. 西门不理解自己需要救主
耶稣第一件想告诉西门的事情具有深远意义,就是:西门不明白自己需要救主,但那女人明白。这个比喻精彩之处在于那两个人——两个都欠债,如果他们无法还债,便会失去一切。现今这个年代,你可以宣布破产,放弃你所经营的公司;但在耶稣那个时代,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会被关在监狱里。这个比喻精彩之处是,如果你无力偿还债务,不管你欠债主多少钱,其实都没关系。你明白吗?不管你的生命过得有多糟糕,或者有多美好,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欠债,而且没有人能够偿还。不管你欠人家一千万还是一万元,如果你无力偿还,债主都会抓住你,把你下在监里。
我常常用以下比喻来解释:如果一只毒蜘蛛爬进来,在你睡觉时咬了你一口,接着你便一睡不起丧命了;或者有一只狮子闯进来,把你抓住、扯开你的头,把你撕碎,接着你死了;请问哪一种死亡的方式「死得比较严重」?这就是耶稣想要说的,哪一个「死得比较严重」?一个死得比较漂亮,另一个死得比较丑陋,可是两个其实都一样死了!这样看来,西门死得比较漂亮,他是欠五两银子的人;而那女人则是欠五十两银子的人。耶稣就是这样描述他们两人的分别。西门讲求仁义道德,生活循规蹈矩,配受敬重;但那女人却只有破碎的生命,生活一团糟。可是,耶稣怎么说?祂说:「没关系,你们二人都是失丧的。」
西门式的信仰说:「我不需要传递信息的人,也不需要救主;我需要的是信息、方法,告诉我怎么做吧。我想要的是袮的教导,并不是袮;我想要的是信息,而不是传递信息的人。我想要的是情感抽离的关系,而不是全情投入的个人关系。因为我能够救自己。我能够做到、我能够做到。」耶稣在比喻中说:「你需要分辨自己是信奉宗教,还是失丧的,需要救主。」怎会是这样的呢?
因为圣经说,「罪」其实不仅是不遵守律法而已,更是不遵守那最基本的律法。最基本的律法是甚么?你知道有一条最重要的律法吗?圣经中最重要的律法是:世上有一位神,而你并不是祂。这一点总结了整本圣经、神学、道德,还有其他一切。没错,这实在没错!世上有一位神,而你并不是祂;意思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尝试成为自己的救主,掌管自己的生命,他们说:「看,我做得到,我做得到,我可以做得够好。」;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或异教徒则藐视律法,企图藉此态度以自己为神。可是,这两种人都有罪,都是失丧的。他们一个死得比较漂亮,一个死得比较丑陋,但同样都死了。
耶稣指出西门的问题,为甚么他想要一个情感抽离的神。当那些品格良好的人说:「我认为你需要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人分开」,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假定,可是他们好像不愿意承认、肯定或捍卫。那个假定是:「我很好,没有很多缺点,也不是那么坏;我们大部分人类其实也不错。」请问世界的历史能否支持这个说法?你看,这就是他们的假定,而耶稣也接着说这就是为甚么西门想要这样的宗教。他看不见自己的需要,看不见自己无力还债,也看不见自己在某程度来说其实跟其他人一样失丧。他不知道不管那女人生命中的罪是否比他严重十倍其实也没关系;他不知道他们其实同样失丧,他其实没有任何不同。
2. 西门看不见耶稣已付罪价
西门还有另外一件事未曾意识到,而那个女人已经自觉地做了。西门没有意识到在此比喻中有人已经付出代价。这里把救恩比作免债。我们都知道:免债总是意味着有人偿还了债务。免债的意思是:欠债的人不用偿还,债主已经付了。赦免总难免有人会受伤害。你明白吗?如果你得罪我,我要你赔偿,你便会受伤害;如果你得罪我,我不用你赔偿,那么我便会受伤害。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人受伤害,总是有人需要付代价。
欠款不会自动消失,要么欠债的人偿还,要么债主自己承担。你看,耶稣其实是说,唯一让人认识神的方法,就是祂来付所有人的罪债。罪价。西门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若有任何人抱着西门对宗教的看法,说:「我们要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人分开。」这代表他对罪价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我知道当我说:「如果你不藉着耶稣基督到神那里去,那么你的信仰是抽离的,而非真正投入情感的信仰」,有些人会感到不悦,然后跟我说:「我全情投入在信仰里,即使我不信耶稣,可是我与神建立了个人的关系。我不需要耶稣。」我只能回答说:「你的神付了甚么代价来与你建立个人关系?」你问:「这是甚么意思?」好吧,我来问你:「痛苦在哪里?荆棘在哪里?铁钉在哪里?血在哪里?」你回答说:「我不认为神需要经历这些东西,才可以与我建立关系。」对了,这就是为甚么你没有哭泣,没有使自己释放,没有把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尽情倾倒出来,把你一切的能力都摆放在耶稣面前。这就是为甚么你的信仰像西门的,多于像那个女人的。这就是为甚么耶稣并不真实地住在你的生命中——就是因为那罪价。你看不见那罪价,你不知道那罪价。你不要传递信息的人,只要信息而已;罪价还没有付清,便不会有任何个人与神的关系。没有个人与神的关系,没有哭泣,没有眼泪,没有转变,当然也不会有喜乐或能力,我们一会儿再讨论这一点。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解。西门看不见自己的需要,也看不见那罪价,因此他的信仰就只停留在学术和道德的层面上。
第四,耶稣给西门和那女人不同的回应。
最后发生甚么事?因为两种对耶稣不同的反应,因为两种对耶稣不同的理解,西门得到一些东西,那个女人也得到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很快地谈谈西门所得到的东西。西门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得到一场讨论会。「西门,我有一个研究个案要交给你。这是北京大学商学院的研究讨论会,我有一个研究个案给你。」西门得到学术的经验,得到一场辩论会。他还被挖苦、侮辱,备受冷漠对待。最终,他只看见神的背影,神转身离开了。
1. 那女人得到爱的能力
那个女人得到甚么?噢,实在太多了!我写了一张长长的清单。首先,她得到能力去爱,是她以前没有的。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如果没有下一句,这一句会使人误解,这看似在说耶稣赦免那个女人是因为她深爱耶稣。这并非经文真正的意思。我们来看看下一句,下一句说:「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这里真正的意思是:「你的爱是一种响应,显示了你经历赦罪恩典有多深。」那个女人得赦免,不是因为她的爱多。事实刚刚相反。耶稣的意思是:那女人得到能力去爱,是因为她深知自己已得赦免。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重点。这说明了你去爱人或爱生命的能力,其实完全基于你对自己的罪有多认识,并且经历赦罪的恩典有多深。如果你看不见自己是一个多么糟糕的罪人,并且是一个完全得赦免的罪人,那么你不能像那个女人一样爱人或爱生命。
我来给你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得罪你,而你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即是你看不见自己是个糟糕的罪人;又或者你根本看不起自己,即是你认为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你同样不能原谅别人。因为你若看见自己的罪,便会谦卑下来而不再心存怨恨,你若看见自己得蒙赦罪,便会充满喜乐而不再心存怨恨。耶稣在这里说,如果你无法原谅别人,这是因为你不仅看不见自己罪孽深重,更看不见自己的罪已完全得赦。
你会不会认为自己罪债不多?只欠五十两银子而已,比欠五百或五千少很多。其实,你看见耶稣为你付的罪债有多大,你能原谅并爱别人的能力便会有多大。这是一个规律,一个原则。这是不是很奇妙?我指的也是生命。如果你像西门一样相信:「我遵守律法,神便会欠了我。」然后如果你的房子烧毁了,你便会埋怨神,说:「我已经遵守律法,祂欠了我。」或者,你会埋怨自己,说:「我尝试遵守律法,可是并不成功。」然而,不管怎样,你也无法爱生命。
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要么埋怨神,要么埋怨自己,或者两者皆是。如果你看见自己的罪孽有多深重,又看见你的罪怎样完全得赦免,你便不会埋怨神,因为你很明显该受更痛苦的惩罚;你也不会埋怨自己,因为你知道你的罪已完全得赦免,神不是在惩罚你。你明白吗?耶稣说:「你看到自己的罪孽越深重,看到我赦罪的恩典便会越伟大,也越有能力去爱。」那个女人就是这样,她有能力去爱。你看!她得到能力去爱。
2. 那女人得到绝对的满足
那个女人还得到另一件东西——她得到绝对难以置信的满足。我来这样跟你解释吧。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有一著作叫做《激情年代》(The Crucible),故事描述美国塞林市女巫审判事件,表达所有宗教狂热都对性有所抑压。剧中的女孩们在性方面受到严重压制,这情况自心理学始祖佛洛伊德(Freud)时期开始一直非常普遍。故事指出灵性其实是受压抑的性欲。如果你信奉宗教,那么你在性方面多少也受到一些压抑。
可是,圣经在罗马书7章、以弗所书5章和这段经文带出的看法却刚刚相反。经文明确地指出,性欲其实是受压抑的灵性。你希望在性里面得到的,就是想找到真正爱你、明白你的人。经文里的女人把香膏倒出,并说:「我终于找到我一生不断寻觅的东西。」她不仅得到爱的能力,更得到满足她的爱。你看到吗?灵性不是受压抑的性欲,相反,性欲是受压抑的灵性。这说法很合理,对吧?
3. 那女人降服于基督
那个女人还得到另一件东西。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当所有人转身看过来,她把头发放下来。你知道吗?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明白这代表甚么;在当时的年代,如果有个女人在公众场合把头发放下来,犹太拉比说这足以给丈夫充分理由把她休了。为甚么?因为那是一种羞辱,这代表脆弱、完全敞开。即使在今天,假如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有女人放下头发甩来甩去,也知道那代表甚么。如果当时有个男人出现,这代表「我们一起来寻开心吧」。如果在深夜时分,那个女人在家里脱了高跟鞋、放下头发,其实代表「我很脆弱,完全敞开」,而这时候通常表示有个坏蛋即将出现。
你看,把头发放下来其实代表「我投降了」,这就是在当时的文化里真正的意思。我并非要说今天的意思也一样,只是当时的文化是这样。她做了那可耻的行为,同时甘心降服于基督。她付出的胆量和勇气实在大得惊人——她没有逃跑,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不是很讽刺吗?舍弃能力,便得到能力。那个女人降服于耶稣,便发现自己从此不用再向任何人低头降服。能力、爱、信心、确据——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你已经得救!至于西门式的信仰,则永远听不到耶稣说「你已经得救!」你甚至不曾说希望自己得救。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
此外,耶稣也不只是说「平安地去吧」,原文意思其实是「进入平安吧」。没有译本这样描写,因为读者会很疑惑。最后耶稣其实不是说「平安地去吧」,而是说「进入平安吧」。耶稣说:「你的生命会成为探索平安的奇妙历程,你越多看到自己的罪债,便越多看到我的恩典,并有越大的能力去爱;你越愿意把头发放下来,便越多向我敞开,越有能力面对生命中的任何事情。你为我舍弃的能力越多,将会得到的能力也越大,使你能够面对所有人和事。进入平安吧。」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拥有的是西门式的信仰,还是那女人的信仰?对于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西门式信仰的人,我会说:「效法那女人吧。」耶稣告诉西门甚么?这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看看那女人。这岂不是福音吗?并非有能力的人,而是在社会边缘的无权势的人,为我们示范了怎样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至于那些自称为信徒的人,就让我很快问你一条问题:你是否像那个女人一样去爱?你跟基督有没有那种让你满足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谁让你很难去爱?你是否很难去爱生命?我再问:你是否很难去爱别人?这是因为你只用自己的能力,只有你自己的能力。你忘了自己的罪债,也忘了耶稣为你所成就的事。
现在,让我们来默想《用我一生》这首圣诗的歌词:
我的爱,全归袮,倾倒如珍贵香膏
我一生,全然归袮
归给袮,我主,为圣洁
全然,唯独,献给袮
在袮的能力里
我们同心祷告。
亲爱的天父,我们感谢袮使无能力的成为有能力的,使有能力的成为无能力的。我们感谢袮赐下超乎我们想象的福音。我们祈求这份喜悦能真正进入我们的心,并深深感动我们,就像那个女人明白耶稣是谁,并深深被感动一样。求袮使我们明白福音,并得着福音的好处。求袮让我们经历袮赦罪的大能和恩典。我们愿意说:「主啊,我看见袮所作的一切,也看见袮所付的代价,更看见袮的尊贵。」当我们这样行的时候,便会改变过来,就像那个女人改变过来一样。求袮藉着耶稣成就这一切。奉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