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 焦慮與平安

焦慮與平安

焦慮會奪走生活的樂趣。很多因素,比如疾病、工作壓力、失業、財務危機等等都能引發焦慮。但引發焦慮的第一大誘因是我們將在今天新約經文中探討的內容 - 人際關係。這包括婚姻、性(或缺乏性關係)、獨身以及離婚。

今天的舊約經文來自《傳道書》。《傳道書》提到引發焦慮的更深層的原因。我們可以將其稱爲“虛空中的焦慮”。面對人生中的種種焦慮,神呼召你“活在平安之中”(哥林多前書7:15)。

把你的焦慮告訴神

詩篇94:12-23

你知道陷在“多憂多疑”(19節第一段)中是什麼感受嗎?

顯然,詩人十分清楚箇中滋味,他寫道:“你使他在遭難的日子,得享平安”(13節第一段),“我正說我失了腳,耶和華啊,那時你的慈愛扶助我。我心裏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18,19節)。

詩人繼續道:“但耶和華向來作了我的高臺。我的神作了我投靠的磐石”(22節)。

一旦你被巨大的焦慮包圍,就要迅速轉向神,尋求他的幫助:“我心裏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19節)。在神的愛裏,詩人得到了解脫、安慰和喜樂。“在遭難的日子”,神讓詩人得享平安(13節)。

主啊,感謝你在患難之日給我安慰。今天,我要把我的焦慮帶到你面前……

與環境和平共處

哥林多前書7:1-16

你的生活中有平安嗎?“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活在平安中”(15節第三段)。但你要如何找到這平安呢?在本段經文中,保羅談到怎樣在不同的生活狀態 —— 婚姻、單身、分居 —— 中找到平安。保羅以一個感情色彩強烈的反問句開篇:“難道說男不近女倒好嗎?”[某些英文版本將這句話翻譯成反問句,與和合本稍有不同 – 譯者注] 他回答道:“當然—— 但僅在某些情況下”。(2節第一段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保羅試圖迴應兩種極端的錯誤觀點:有一類信徒認爲“一切皆可行”(參看第六章),這樣的觀念導致道德敗壞;而另一類信徒則只高舉靈性,完全否定肉體需要。作爲對這兩種錯謬的迴應,保羅論述了以下這些問題:

1.婚姻是神對人的普遍旨意嗎?

對所有人來說,進入婚姻是常態:“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2節)。神給世人的普遍旨意是讓他們通過婚姻來建立親密關係(創世記2:18)、繁衍後代,並享受性的歡愉(哥林多前書7:1-5)。獨身是特殊狀態,屬於神的特殊呼召。

保羅給出的理由是,如今有太多“淫亂的事”(2節)。“人的性慾很強。在性生活混亂的世代,婚姻這種穩固關係可以給人帶來平衡、滿足的性生活”(2節 – 信息版聖經)。保羅用那些詆譭他的人的話來回應他們。這些人主張通過禁慾,甚至禁止婚姻來解決道德敗壞的問題。

保羅迴應道,婚姻除了是神對人類的普遍旨意之外,它還能有效應對很多由性引起的不道德行爲。

2.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婚姻中的性?

夫妻二人走向靈性健康的正確途徑絕非通過禁慾。在婚姻中,性關係是自由、平等的:“婚姻中的性是相互的 —— 丈夫要努力滿足妻子,妻子也當努力滿足丈夫”(3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禁慾的唯一原因是爲了禱告,且要在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爲了禱告暫時分房”(5-6節)。

3.獨身比結婚更好嗎?

保羅明確指出,獨身和結婚都是神所賜的禮物,都很好(7-9節)。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之後會提到),獨身是最好的:“有時,我真願眾人像我一樣守住獨身——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樣的生活簡單許多!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獨身,就像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婚姻一樣”(7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結婚同樣很好(9節)。

4.如果雙方都是基督徒,可以離婚嗎?

從新約的普遍原則,以及本段經文的教導來看,答案是否定的:“至於那已經嫁娶的,我吩咐他們 …… 妻子不可離開丈夫。若是離開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離棄妻子”(10,11節)。然而,是否應該離婚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在另一本書《新生命 新挑戰》 Challenging Lifestyle(第六章)中詳細論述了這個問題)。

5.基督徒可以與非基督徒結合嗎?

保羅不主張信徒和非信徒結合(哥林多後書6:14 – 7:1,哥林多前書7:39)。但如果他們在信主之前就已經結婚,那是另一回事。夫妻不能輕易離婚。

某些基督徒反對保羅的觀點,他們擔心和不信的配偶繼續婚姻關係會玷污婚姻。保羅的迴應是:恰恰相反!“因爲不信的丈夫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分享妻子的聖潔;同樣,不信的妻子也能被丈夫的聖潔感染。否則,你們的孩子就無人照看,要知道,神在他們身上也有屬靈的計劃和旨意”(14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但如果不信的那一方堅持離開,且繼續維持婚姻關係只能讓雙方感到越發受挫和受傷,那麼信徒可以允許對方離開,這乃是爲了“和睦”的緣故,並不是爲了保持所謂的“純潔”(參看15節)。

主啊,無論我們處在何種境況之中 —— 是結婚還是單身,請幫助我們按照你的旨意生活,愈發認識你的平安。

找到意義,遠離虛空

傳道書1:1-3:22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着什麼呢?”(2:22)“日光之下”這四個字在《傳道書》中出現了28次之多,作者表明,人若在今生和世界的範圍內來尋索生命的意義,那他得到的答案就是 - “虛空”!

《傳道書》講述了一個人竭力尋求生命意義的故事。作者將自己化身成3000年前的所羅門;他遍尋人生各個領域,期望明白人生的真諦。

喬伊斯.邁爾Joyce Meyer寫道:“所羅門是個大忙人;他做了一個人能做的所有事,但最終得到的只是不甘和苦毒。他越來越疲憊、失望、受挫。”《傳道書》表現了人始終無法擺脫的挫敗感。

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on寫道:“《傳道書》提到神的地方並不多。作者把這個任務交給聖經的另外65卷書了。傳道者是要表明:世人根本無法靠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意義和滿足…… 我們總是企圖按照自己的標準,爲自己而活,《傳道書》徹底暴露並否定了這種驕傲和無知的期待。”

所羅門發現,“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1:8)。“你一生勞碌又得來了什麼呢?嘆息、勞苦,從清晨直到日落。沒有一夜得以安睡,生命最終如煙逝去。”(2:23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1.智慧

一開始,傳道者追求“智慧和知識”(1:18第一段),但這種追求最終不過是“更多煩愁,更多憂傷”(18節第二段)。“因爲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8節)。靠加增智慧和知識來解決焦慮問題根本行不通,因爲導致焦慮的根本原因是虛空。

2.享樂

傳道者的第二種嘗試是遵循“享樂”。享樂主義認爲,人生的根本目標是尋求快樂。“我心裏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2:1)。他通過“嬉笑”(2節)逃避現實;還嘗試用興奮劑 —— “酒”讓肉體舒暢(3節);他又轉向音樂,“又得唱歌的男女”(8節);並且放縱情慾,擁有“許多的妃嬪”(8節第二段)。所羅門有妃700,妾300。但這一切都無法讓他得到真正的滿足。

傳道者總結道:“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11節)。傳道者已經達到了享樂的極致,但卻逃脫不了“萬事終要消散”的自然規律。人越是尋求享樂,就越感到其中的樂趣越少。

3.財富

物質主義是一種人生態度。物質主義者認爲,物質財富高於精神價值,通過擁有豐富的物質,就能讓人擁有豐富的精神。“傳道者”建造了多項“大工程”(4節),他擁有眾多產業(4-6節),大羣奴婢(7節),他的財富“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7節第二段)。傳道者不但富甲天下 ——“我又爲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8節),還擁有成功和聲譽(9節),以及令人羨慕的事業(10節第二段)。然而,死亡令這一切輝煌變成“虛空”(16-18節)。

《傳道書》提出了問題,答案卻藏在新約中。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日光之下”,而是在“真光之中”。

主啊,感謝你!我在耶穌裏找到了焦慮和虛空的答案。感謝你,我在耶穌裏找到了真平安和生命的目標。

佩泊的補充

傳道書3:1

“凡事都有定期……”

但爲什麼我總擠不出時間來讀《聖經日日行》呢?(即便現在是在假期中!)

今日金句:

我心裏多憂多疑,你安慰我,就使我歡樂。(詩篇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