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 如何愛?

如何愛?

教宗約翰保羅二世身中四槍,兩顆子彈擊中了他的小腹,另外兩顆分別擊中了左手和右臂。這場暗殺發生在1981年5月,教宗受了重傷,大量失血。從此,他的健康狀況大不如前。1981年7月,刺客阿克卡被判終身監禁。令人震驚的是,保羅二世呼籲人們:“請爲我的兄弟阿克卡禱告,我已經徹底原諒他了。”

兩年後,保羅二世打算去監獄探望阿克卡,親口告訴他自己已經原諒了他(儘管那時,刺客並沒有請求教宗的寬恕)。在之後的幾年中,教宗與阿克卡一家人結下了深厚友誼,1987年,他見到了阿克卡的母親,10年後又會見了他的兄長。2000年6月,在教宗的請求下,阿克卡得到了意大利總統大赦。2005年2月,阿克卡給約翰保羅二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問候了他。2005年4月2日教宗辭世,阿克卡的兄弟艾德里安在接受電視採訪中說,阿克卡與家人對教宗的離世深感痛心,教宗是他們全家的好朋友。

約翰保羅二世用愛和恩慈迴應了阿克卡的子彈。但神的愛與恩慈更加長闊高深。“在基督十架上,我已完全被赦免。愛和公正同在,真理與恩慈相遇。”

愛與真理

詩篇40:9-17

耶穌就是聖愛的化身。然而耶穌還說,“我是真理……” (約翰福音14:6)。“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羅馬書 5:5);同時,聖靈也是真理的靈(約翰福音15:26)。沒有愛的真理是冷酷的,沒有真理的愛是無力的。

大衛說,“ 我…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10節第二段)。他禱告:“願你的慈愛和誠實常常保佑我”(11節第二段)。在大衛看來,愛和真理非但不排斥,反而彼此成全。神的真理就是:神愛你,他是公義和信實的,他把公正帶到地上。

就如愛和真理不可分離,憐憫與公正也是如此。在聖經中,義(第10節)與公正息息相關。正因爲大衛知道神是義的,所以他纔會向神懇求祂的憐憫:“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 ;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11節第一段和12節第二段)。 罪矇蔽了我們; 我們需要神的恩典和寬恕才能把世界看清楚。

主啊, 願你的愛和真理時常守護我。

愛與恩慈

路加福音9:28-56

你是否有過與耶穌特別親近的屬靈體驗? 這種感覺就好像攀上了屬靈生命的高峯。本段經文的開頭就展現了這樣的屬靈高峯。

耶穌帶着彼得、約翰和雅各去山頂禱告。就在耶穌禱告時,這三個門徒親眼看到了耶穌改變形象,發出榮光(32節)。 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33節)。他們不但“深深體驗到神此刻就在這裏”(34節,信息版聖經)並且聽到神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他” (35節)。

不過,門徒總要“從山上下來”(37節),我們也必然要經歷屬靈的低谷。高峯使我們振奮,低谷讓我們成熟。

山腳下,等待門徒的是殘酷的現實——事工失敗,門徒遭到誤解和抵擋。此時,要追憶高峯中的經歷,這能給你力量,幫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靈命的低谷。

耶穌呼召跟隨他的人要愛得全面、徹底。他要求你擁抱、接納人:“凡爲我的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9:48)。不要計較別人能爲你做什麼,要全心接待他。

如何接待也很重要。有人熱情好客,有人冷靜內斂。有些教會重視歡迎新人,但有些不會。新頌(Hillsong )教會在接待新人方面做得非常好,這帶給我巨大震撼。因爲他們知道,當他們迎接新人時,就是在迎接耶穌;當他們迎接耶穌時,就是迎接差他來的那一位。

約翰說,“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爲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49節)。耶穌回答,“不要禁止他。因爲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 (50節第二段和11:23)。這表明我們必須超越自己的宗派和傳統,接受自己小圈子之外的人。只要這些人不敵對基督,他們便是幫助我們的,是我們應當接待的人。

另一方面,當你不被歡迎時也不必驚訝。連耶穌都受到冷遇。就在耶穌前往耶路撒冷之前,他差遣門徒去一個撒瑪利亞村莊爲他作準備,然而那裏的人並不歡迎耶穌 (51-53節)。

遭到冷遇時,我的第一反應就跟雅各和約翰一樣——企圖報復。見到羣眾抵擋耶穌,門徒憤憤不平:“主阿,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嗎?(54節)”然而,報復不是正確迴應,耶穌轉身責備他們(55節)。

耶穌就是真理的化身。他即將走上十字架,承受神公正的審判,耶穌藉此向我們表明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和憐憫。

主啊,請幫助我像耶穌那樣用完全接納的態度去愛他人。幫助我不要報復,要用愛和恩典來回應我的敵人。

愛與公正

民數記35:1-36:13

神掌管着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命運。那時的以色列社會與我們現在完全不同。摩西律法的某些條文具有普世性,而另一些則只針對古代以色列人。這段經文向我們顯示了古代以色列法律條文的雛形。

殺人償命體現了人類生命的神聖性(創世記9:6)。剝奪人的性命是極其嚴重的罪,所以對此項犯罪的懲罰也相當重。替代死刑的另一些懲罰,比如終身監禁 ,在當時的以色列社會並不可行。

謀殺 —— “人若因怨恨把人推倒”(民數記35:20)和誤殺(“沒有仇恨” 或 “沒有埋伏” 22節) 需要被區別對待。本段經文還體現了陪審團制度的雛形,即量刑要由會眾決定。那些被指控有罪的“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12節)。“會眾就要……審判他” (24節)。

“報血仇”(19節)的意思不是自己報仇。兇殺案必須由法庭裁決,而且必須有一個以上的見證人出庭(“在會眾面”第12節);證據也必須充分(30節)。賄賂是絕對不允許的(31節)。

在新約的觀點中,國家義務和個人道德是有區別的。政府權威是神所設立的:“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羅馬書13:4)。國家的職責是保護公民。對邪惡視而不見,就是沒有愛和真理,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是助紂爲虐。

耶穌和使徒保羅都告誡我們,不要從個人角度尋求報復(馬太福音 5:38–42 ;羅馬書 12:17–19 )。這種隱忍建立在愛與寬恕的基礎上,並不與公正發生抵觸,反而體現出基督徒的信仰;我們堅信最終的公正都掌握在神手裏( 羅馬書 12:19 )。當我們信靠神的公正時,纔有力量像他一樣去愛。沃爾夫Miroslav Volf曾寫道,“踐行非暴力的基礎是相信伸冤在神。”他進一步解釋說,“當你相信施暴者不可能永遠凌駕在受害者之上,不能永遠享受勝利時,你就有了自由;你就可以重新發現這個人的人性,並學習用神的愛來對待他”。

個人道德與社會義務給基督徒帶來了一種張力。作爲個人,耶穌要求我們不可報復。但作爲社會公民,我們有義務防止犯罪,並將作惡之人繩之以法。正確拿捏這種張力並非易事,但爲了愛的緣故,我們必須與矛盾博弈。我們必須秉承愛和公正,而非以惡報惡。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踐行愛。

主啊,請幫助我既熱愛真理和公正,又保持愛與恩典的態度。

佩泊的補充

路加福音9:46-48

誰纔是團隊中最了不起的人? 我簡直不能相信,門徒竟然又因爲這個問題起了紛爭。可話又說回來,他們畢竟是誠實的。48節說:“你們中間最小的,他便爲大。“ 真正的謙卑極具魅力,且有啓發和鼓舞的大能。

今日金句: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願你的慈愛和誠實常常保佑我。(詩篇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