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 婦人「突破藩籬」
黃天逸

馬可福音七24-30

7:24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

7:25當下有一個婦人、他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

7:26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非尼基族。他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他的女兒。

7:27耶穌對他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7:28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

7:29耶穌對他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7:30他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和合本聖經的標題為「婦人信心的賞賜」,也許受著《馬太福音》的平行記載、十五26耶穌所講:「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所影響,因為,根據馬可的記載,第七章這幾節經文沒有「信心」一詞的。換言之,即使我們難以否定這婦人的「信心」,只是,馬可的重點卻不在「信心」的主題中。若是如此,我們應如何理解這一段經文?

福音書作者記載了耶穌從「那裡」起來,往「推羅」和「西頓」的境內去,值得注意的是:按上文所講,「那裡」應是一個猶太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推羅」則是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所攻佔、並且是巴勒斯坦西面沿海商業貿易發展繁華的城市,也是一個與猶太人深厚結怨的城市,何以這樣說?

公元66年,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政府,期時,推羅人就趁機殺害城內的猶太人,而《馬可福音》的成書,大概也在這時期之間。因此,馬可在這裡記載的這一位於推羅境內、屬敍利亞非尼基族的希利尼婦人來到耶穌的跟前,有新約學者指出:其中正好蘊藏著一定的張力。

此外,從這位婦人的「希利尼」背景可見,她極有可能受過希臘教育,同時,據她女兒所躺臥的「床」(30),亦非當時候一般平民用的「褥子」(二4)可見,這位婦人也許屬於當時候社會的上層人士。

除了這些資料外,27、28節也許是另一個難解的地方。

也許當我們讀這兩節經文時,常常被「孩子」與「小狗」(新漢語譯本)兩個詞所困擾,何以耶穌會以「小狗」這侮辱性字眼比喻外邦人?然而,按七27記載,當這婦人在七26里求耶穌趕出附著她女兒的污鬼時,耶穌並沒有拒絕她。新漢語譯本將第27節譯為:「應該先讓孩子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恰當的。」這翻譯明顯強調「先」、「後」的分別。而婦人的「信心」,就在於她明白到即使在「後」,但卻無損她對耶穌拯救的確信。此外,更重要的,正如上文所言,即使這位婦人背負著社會上某一階層的地位,但她卻突破了外邦人與猶太人之間的藩籬、承認猶太人耶穌的權柄,亦只有這種「突破」、才能真正體會到耶穌醫治的大能。

反省:

這位婦人突破「藩籬」、驚見耶穌的權柄;在我們信主的日子里,有否各種各樣的「藩籬」將我們對耶穌的權柄、並對這位救主的「信心」隔絕開來?福音書記載著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太九35),竭力進到每一個尋求祂拯救的人的裡面,只是,許多時候,即使耶穌「走近」、但我們卻因為某些「藩籬」的阻隔而「走遠」,沒有選擇像這位婦人一樣「突破藩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