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門徒的「不明白、不敢問、不作聲」
黃天逸

馬可福音九30-37

9: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9:31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

9: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

9: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9: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9: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9:36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9:37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馬可福音》九30-32記載了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受難的講話。第一次(八30-33)預言受難的記載里,帶來了彼得強烈的回應,以致耶穌要「責備」彼得。這一次預言的結果,聖經記載門徒是「不明白」、又「不敢問」的(32)。有新約學者指出,門徒的「不敢問」,真相其實是對耶穌的「不同意」。何以這樣說?

按馬可的記載可見,門徒自跟從耶穌起,他們向來勇於向耶穌尋根究底、問過明白的(參:四10,七17,九11),因此,門徒在這裡的「不敢問」,大概難以理解為因為他們的「不明白」、以致羞於向耶穌查問。而事實上,自八27起,不管是門徒對於耶穌的身份、抑或耶穌第一次預言受難,以至在山上改變形象的經歷,甚至對那位被「啞巴鬼」附著的孩子得醫治的經歷,明顯可見耶穌與門徒之間的想法有相當的距離,因此,門徒這裡的「不敢問」,也許源於他們一直以來對耶穌的「不同意」、甚至拒絕耶穌的教導。

這樣的解釋亦有助我們理解九33-37門徒「爭論誰為大」一事。由於門徒與耶穌的想法越走越遠,因此,九33-37便清楚顯示了他們的心思意念已經朝向另一方向而走。由此看來,門徒「不作聲」也許源於他們心底裡面知道自己所行的,與對耶穌一直以來的教導相距甚遠。事實上,他們的「不作聲」,正好顯示出他們對耶穌的教導並非一無所知,只是,他們沒有選擇聽從而已。

耶穌看出他們的心思意念,因此,他以「接待小孩子」來教導門徒。

對當時候的社會而言,「小孩子」往往是被邊緣化的、是脆弱無助的,也是最無能為力、無人理會的代表(與今天大部份家庭對「小孩子」的觀念相當不同)。有新約學者指出,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並不僅僅是對弱者關懷的付出,更重要的,乃是基督論與國度倫理的實踐。事實上,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充份地顛覆了當時候社會上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階級心態,以至門徒要認真地思考作「門徒」的真正意義,並且這「福音」如何能真真實實地走進社會、改變生命。

反省:

一個簡單的反省:我們有否像門徒一樣,與耶穌的教導越走越遠?我們的事奉心態,會否也像門徒一樣,只在乎「為大」、卻並非單純地為著福音、並見證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