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 讀禱詩篇之九:詩篇第二十篇
張雲開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1 願耶和華在你遭難的日子應允你;

願名為雅各神的高舉你。

2 願他從聖所救助你,

從錫安堅固你,

3 記念你的一切供獻,

悅納你的燔祭,(細拉)

4 將你心所願的賜給你,

成就你的一切籌算。

5 我們要因你的救恩誇勝,

要奉我們神的名豎立旌旗。

願耶和華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6 現在我知道耶和華救護他的受膏者,

必從他的聖天上應允他,

用右手的能力救護他。

7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

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8 他們都屈身仆倒,

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

9 求耶和華施行拯救;

我們呼求的時候,願王應允我們!

詩篇二十篇和二十一篇都是為以色列王寫的詩篇,可以說是兄弟篇。二十篇為王禱告,二十一篇為王感恩,性質和我們熟悉的詩篇第二篇相似。雖然詩歌的標題沒有提及歷史場景,但大概兩篇詩篇都屬於在戰事前後使用的禮文。

1-5節表達以色列民(可能是透過一位祭司或先知代表?)向耶和華為王的祈求,耶和華恩典被視為出自錫安山上耶和華的聖所;段落首尾被耶和華的名號所包圍。當中有9項祈求,頭8項分佈於1-4節,每節一對;第9項出現在段落結束,是一個「大包圍式」,或「開放式」的祈求。這種祈求,在二十篇的最後一節再出現。連同第9節的祈求,二十篇一共有10項祈求,在希伯來文都是以未完成式來表達,中文譯本一般都以「願」字作起首。

6-8節是王聽見眾民祈求後的回應。在這段耶和華的幫助並非來自錫安,而是進一步來自「聖天上」。王自稱為耶和華的「受膏者(二十6)」,強調他(和他的後裔?)是被耶和華所揀選的。耶和華的「右手」令人回想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大能(參出十五12),而「車、馬」表達王明白耶和華的要求(參申十七14-20),也回望大衛的信念(撒上十七45),但亦可能反映以色列在資源上一直的劣勢(參撒上十三19-21)。第8 節代表勝利的境況。

「聖天(6b)」這個用詞《聖經》中只在這裏出現,其他較接近的說法可見於申二十六15和代下三十27(「天上的聖所」)以及賽六十三15(「天上聖潔榮耀的居所」)。上帝的聖所安置在天這個說法,以色列人並非不曉得,但他們對地上聖所的重視,令他們無法把前者的意義完全推演出來。這樣的成果,要到上帝的彌賽亞(不是這篇詩篇第6節所指的彌賽亞)來臨之後,在《新約》希伯來書裏才完全發揮出來(見來八至十章)。

第9節和第1節形成首尾呼應。《和合本》照馬索拉版本的斷句,令人覺得9a和9b祈求的對象好像不是同一人。其他版本採用不同的斷句方式,把第9節讀成「求耶和華拯救王;我們呼求的時候,應允我們」(NIV, NRSV)。但只要把第9節的「王」理解成是耶和華自己,兩個做法在效果上就沒有區別。

我們這一代大體沒有經過戰亂,對戰爭恐怖的體會主要來自新聞和電影,但在以前的世代,戰爭是一個現實。面對大大小小的戰火,出戰者的親人都會為將士送上祝禱,祈求勝利和平安。我很喜歡西方一首為出海的人求平安的詩歌(後來成為海軍祈禱詩),Eternal Father, Might to Save。詩歌最後一節是這樣寫的:

O Trinity of love and power!

Our brethren shield in danger's hour;

From rock and tempest, fire and foe,

Protect them wheresoe'er they go;

Thus evermore shall rise to Thee

Glad hymns of praise from land and sea.

我們現在可能為不同的理由反對血肉戰爭,但我們不能否定的是,我們逃避了有形的戰爭,卻無法逃避無形的戰爭,事實上也不應該逃避。《新、舊約》都以戰爭語言來描繪正邪、善惡、神鬼和靈慾之間的爭鬥。在基督徒經歷的爭戰裏頭,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3c),和二十篇第8節一樣:「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

我的禱告:

慈悲的天父,求救我們脫離戰爭的禍患,但面對我們的仇敵魔鬼,卻叫我們勇武抵擋;幫助我們,叫我們不退縮,不逃跑;完成一切,即便犧牲,仍然為我主我王矗立不倒。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