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 讀禱詩篇之二十:詩篇第四十六篇
張雲開

可拉後裔的詩歌,交與伶長。調用女音。

1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

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2 所以,地雖改變,

山雖搖動到海心,

3 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

山雖因海漲而戰抖,

我們也不害怕。(細拉)

4 有一道河,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歡喜;

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

5 神在其中,城必不動搖;

到天一亮,神必幫助這城。

6 外邦喧嚷,列國動搖;

神發聲,地便鎔化。

7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細拉)

8 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

看他使地怎樣荒涼。

9 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

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

10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11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細拉)

第4節提到「上帝之城」,所以有學者以四十六篇為一篇錫安詩(雖然錫安這個名字沒有出現在本篇裏;其他的錫安詩包括四十八篇,七十六篇,八十四篇,八十七篇和一二二篇),但也有人以它為一篇讚美詩,或信靠詩。

因著「細拉」這個禮儀標記,四十六篇往往被分成三段,但也有按「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這疊句把本詩分成兩段。按內容看,三段分法比較合適。

1-3節是本詩的長引言,也是詩人的「信念宣言」。 4-6節講耶和華保護錫安,敵人無法傷害;8-10節描繪耶和華為全地之王;7節和11節為疊句,表達詩人對耶和華的信靠。

雖然這篇詩篇可以從亞述人在耶和華面前在錫安山下敗逃的場景來讀(參王下十八13至十九36;亦見於賽三十六1至三十七38),但更可能的是本詩歌是敬拜禮儀的一部分,是紀念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於水火的敬拜,或慶賀耶和華為王的詩歌。

詩歌的使用一般有它的場合和季節,但詩歌的內容卻可以跨越時空,從歷史的起頭到歷史的終結。四十六篇就是這樣的篇章。第一段詩人給了一個簡單的宣認之後,就以天地初開時大自然爆炸性的原始翻騰為場景,把不可能的安穩想像出來。耶和華提供的保障,有點像如今科幻電影裏頭的防護罩,裏頭的人真是可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大自然變化的可是怕詩人當時的世界仍然經歷得到,地震洪水不單不可測,而且殺傷力大,置身其中的人往往不得保命,但耶和華是天地的主宰,能保護屬他的人。

第二段從原始蠻荒的大自然翻騰危險一下子進入到歷史裏的政治和軍事翻騰。以色列微小,經常被周遭的民族威脅,更時常活在遠方帝國的陰影底下,但耶和華在錫安山,他是歷史的主宰,列國來來去去,興旺衰敗,錫安卻永遠長存,成為城中子民的避難所。詩人說「有一道河,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歡喜」(四十六4),但耶路撒冷城裏沒有河流。這裏明顯以伊甸園為藍本,把歷史上的上帝之城耶路撒冷最脆弱之處填補。詩人指出,城裏的河流讓居民歡喜,但上帝的同在才是錫安的安穩基礎。他才是以色列的避難所。

第三段進一步轉眼注視終末。「國要攻打國,民要攻打民」的事實在歷史可見的將來都不會止息,但耶和華卻能「止息刀兵,直到地極」(四十六9a),他在全地為王,命令全地都止息干戈(「你們要休息」,10a),到那日,耶和華「要在全地都被尊崇」(10c)。以前的世界和現今的世界一樣,和平可以透過締結盟約達致,也可透過戰勝敵人得到。這裏採取的方式是以武力達致:上帝是萬軍之耶和華;但對於投靠耶和華的人,耶和華是和他立約之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上帝(參弗四11-18),是雅各的避難所。

聖經用以描繪耶和華的暴力語言容易令人不安,但這些語言都有它們的場景:申冤、懲罰、保護、審判,而且耶和華並無形體,所謂暴力語言,也只是擬人法的一種修辭。我們要小心的是,就算耶和華是帥領我們的,我們的敵人還不是「屬血氣的」,而是「天空執政掌權的屬靈惡魔」(弗六10-17)。我們不是上帝;在地上使用武力可能有它合法的原因和場景,但以耶和華的軍事語言來自圓其說卻不在合法的行列之中。

馬丁路德以四十六篇的內容字眼書寫了他著名的詩歌《堅固保障(A Might Fortress is Our God)》。在十六世紀初的水深火熱之中,看似改革無望之時,馬丁路德會勉勵他的同袍墨蘭頓(Melanchthon),和他一起唱誦這首詩歌。有人說它是「宗教改革的戰爭進行曲(Battle Hymn of the Reformation)」,但一張1529年在奧格斯堡(Augsburg)出版的樂譜以「安慰詩(A Hymn of Comfort)」為標題,讓我們看見馬丁路德對詩篇四十六篇的正確掌握。當你感覺你的世界崩潰時,當你被敵人環繞時,當你的膽量消失時,要知道耶和華是你的避難所,是你的力量,是你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我的禱告:

是的,天父上帝,祢是我的永久保障,是我的王!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