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 哀告與代禱
賴建國

經文:創世記十八22~23、26:

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往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然站在耶和華面前。亞伯拉罕近前來,說:「你真的要把義人與惡人一同剿滅嗎?」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找到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整個地方。」

創世記十八1~15節記載耶和華來拜訪亞伯拉罕,再度堅定祂的應許,就是亞伯拉罕和撒拉要生一個兒子。16~33節卻講到完全不一樣的事,就是所多瑪城的罪惡。前一段講應許與生命,充滿溫馨與私人的情誼。後一段卻是罪惡與死亡,論及神的公義審判。

本段開始講到,亞伯拉罕與耶和華的深厚情誼,如同知心朋友,以致耶和華要做的事,不願瞞著他。而所要做的事,就是要「下去」察看所多瑪城與蛾摩拉城,因那裡罪惡甚大,甚至「哀告」的聲音達到耶和華那裡。這裡是講「哀告」(ṣǝ‘aqâ)而非控告,指因受欺壓而向耶和華呼求。好像以色列民在埃及作苦工,他們的哀聲神聽見,他們的苦情神看見,神就「下來」拯救他們(出二23~24,三7~8)。但在這裡不是要拯救,而是要審判,如同對付背道的城,先派人去詳細考察,確定後才全然滅絕(申十三12~18)。

耶和華把要做的事預先告訴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抓住第一時間為這罪惡之城代禱。他沒有否認這城的罪惡,只是訴諸公平:「你真的要把義人和惡人一同剿滅嗎?」(23節)更提出疑問:「審判全地的主豈不做公平的事嗎?」然後他假定城中若有五十個義人,神豈要把他們與惡人一同滅絕嗎?在神同意不滅絕之後,他又逐步把義人的數目減少,直到十個,耶和華也都答應了。

為何他禱告到十個就停下來?鄺炳釗博士提出,也許因為耶和華的回答愈來愈負面:從較正面的「我就饒恕」(28節),到較中性的「我也不做」(29、30節),到最後連續兩次講「我也不毀滅」(31、32節)。

思想:

代禱是奧秘,進入他人的心靈,使人蒙恩。亞伯拉罕蒙召要使天下萬族因他蒙福,以前他都只為自己向耶和華懇求,這是他第一次為他人代求,且是為罪惡的所多瑪求勿滅絕。他的禱告成為後世代禱者的典範。起來禱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