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 婚宴的比喻
潘仕楷

馬太福音廿二1-14 

  1. 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
  2. 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3. 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4. 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5.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
  6. 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7. 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
  8. 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9. 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10. 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11. 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12. 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13. 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14. 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這個比喻表面上有點前後矛盾的情況。在前半部,王既然要在岔路口上,將凡遇見的人都召來赴席,但在下半部,卻將那個在席上沒穿禮服的趕出去。

這矛盾的比喻,正好反映著吊詭的福音。一方面,福音是神的恩典,豐豐富富地賜給任何願意接受的人,讓他們可以因著神的恩典,罪得赦免,得以進入神的國中。另一方面,天國是聖潔的,進入天國的人,必須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這兩方面,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實上卻是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在這個比喻的上半,深刻地描述神對於這個救恩的預備,就如這個王為他的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各樣物件都預備齊全,牲畜也已經屠宰,神亦已經差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要完成救恩。但當時的人卻冷淡地對待神的恩典,有些只顧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有些惡待差來的使者。比喻之中王的熱切預備與那些被邀請者的冷淡回應,成了很強烈的對比,不合常理。

在第6,7節,馬太甚至交代這被冷待的邀請,升級成為對抗,最終的結果是王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對第一世紀的讀者來說,他們很容易會想到在初期教會之中,他們努力地向當代的猶太人傳福音,但卻受到他們的逼迫殺害。他們知道神所預告的審判將要臨到,更會體會到回應這福音邀請的逼切性。

但在第10節,比喻的故事轉了方向,王的僕人在大路上將多人招進筵席之中,經文特別描述所請的人,是包括了壞人和好人,在原文之中特別將壊人放在前面,更有著重的意味。一方面,這反映著進入神的國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稅吏和罪人,這些「壊人」也被召聚進到這筵席之中,表現出神豐富的恩典。另一方面,進到這筵席之中的,仍然可能有很多人是不合資格的,到最終的審判時才可以分辨出來。

在故事之中,王與這個沒有穿合適衣服的客人的對話,將神的心意顯示出來。王是很客氣地向這人提問,表示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要求。依當時的背景,參加讌會者有責任穿著合適的服裝,有些主人或會在門外安排工人協助,使進到筵席中的人有合宜的衣服。因此,這個人在王的提問之下無言回應,正好表明是他自己的責任。

對於我們這些被邀請接受福音的人,我們也必須在生活上表現出與福音相稱。不但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更要在生活中行出來。

思想:求神使我們的信心有行為支持,在接受神白白賜與的恩典後,有與福音相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