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 「道」的終點
彭家鏗

經文:路加福音八4~15

4當許多人聚集、又有人從各城裡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說:

5「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

6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

7有落在荊棘里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

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9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呢?」

10他說:「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

11「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上帝的道。

12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

13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

14那落在荊棘里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

15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

撒種的比喻是最為人熟悉的比喻之一,四種土壤代表四種聽道的反應與結果(11~15)。這兒的道並不一定是指教會每周崇拜的講道,而是泛指人對上帝的道的四種不同回應。四種反應分別是忘記、退後、不結果子、結實。頭兩種反應表達出一種負面的屬靈境況,道種只在人心裡停留了片刻,沒有發揮任何長遠作用。相比之下,道種卻停留在「荊棘」與「好土」兩種人的心裡,分別在於前者結不出果子來,後者卻結出果實(14~15)。

新約聖經多以「結果子」的意象去表達成熟的信徒生命(如約十五),因為成熟的生命是多為人著想,叫人得益處,就如結果子的目的是叫人(不是自己)去品嘗。侍主的人若沒有愛主的心,沒有好好在祂的話語中扎根,終不能結出果子來叫身邊的人得益處。因此,讀經與研經的終點是要實踐經文的意義,是一種將真理具體化的行動(embodiment),而不止於頭腦上的理解明白。

相比之下,馬太與馬可的記載沒有強調聽道與行道的關係(太十三23//可四20),路加卻加上了「持守」與「忍耐」等字眼,要凸顯出實踐真理的重要性與行道者的應有態度。

思想:

今天不少信徒群體都看重信徒對聖經的認識,舉辦不少查經與研經的課程,坊間的譯經書系列也多不勝數,去幫助信徒解釋經文的原意。這些都是好的。但撒種的比喻提醒我們,真正明白一段經文的意義,並不是在讀完譯經書後,也不是在完全掌握經文原文文法分析後,而是將真理不斷付諸實行之後,才算是開始明白經文的意義。釋經是一生的功課,並不止於一次查經、一次閱讀,而是一生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