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悔改的那分兒
陳偉迦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1-7節

1許多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2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納罪人,又同他們吃飯。」3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4「你們中間誰有一百只羊,失去其中的一只,不把這九十九只留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5找到了,他就歡歡喜喜地把羊扛在肩上。6他回到家裏,請朋友和鄰舍來,對他們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失去的羊已經找到了!』7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還大呢!」

路加福音十五章是一個比喻 ( 原文παραβολὴν比喻是單數),包括了三個不同的故事,而這三個故事都同樣表明尋回的可貴──就是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當我們竭力地尋回那些悔改的人,所產生的歡喜不單是地上的人能分享得到的,更是天上的使者也要為此歡喜快樂。

在<旅程敘事>這大概十章的篇幅中,這一個比喻占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尋回」、「悔改」就是這個篇幅的中心主題。

但是,我們需要留心的是:為甚麼這個主題顯得如此重要?這正是我們要花功夫去明白和了解。

經文在開首描述的就是耶穌與一眾稅吏和罪人在一起。在羅馬統治時期,這些稅吏是為羅馬政權向猶太人收稅。他們依仗權勢人士壓榨自己的同胞,以致他們不受猶太人歡迎。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一幫稅吏挨近耶穌,對耶穌來說,絕非是好事情,必定遭受猶太宗教領袖的白眼。在經文中,雖然沒有提到那些罪人是甚麼身份,但可以相信他們也是一些不為社會接受、被邊緣化的一群人。

接著,法利賽人和文士就議論為何耶穌竟然接待他們,並與他們一起吃飯。要知道,一起吃飯絕不是團契分享,乃是一種身份認同,表示彼此願意作同路人。在希羅的榮辱文化熏陶下,與罪人一同吃飯是法利賽人和文士是絕對不可能茍同的行為。

在這個受人戲弄、拒絕的當下,耶穌就講了這個比喻的首個故事——失羊的尋回。

耶穌所說的比喻都是運用修辭技巧(rhetorical approach) 去表達訊息,而他在這刻反諷地說:「誰人有一百只羊,會撇下九十九只,去找那失去的一只羊呢?」明顯地,在世上是不會有這樣做的人,因為那九十九只羊也會有很大機會走失,甚至遇到危難。但耶穌強調的卻是那一只失去的羊,牠正是要尋回的目標。並且,當尋回後,牧人歡歡喜喜地把牠扛在肩上;回到家後,他更會邀請朋友鄰舍來,一起歡喜。因為一個罪人的悔改,天上也要這樣的歡喜。

最後,耶穌在總結這個故事時,把那九十九只羊等同於不用悔改的義人。這誠然只是一個修辭技巧,並不表示他們真的是義人。耶穌要指出那九十九只在曠野的羊,其實是一群仍留戀曠野上的事物、沒有在上主面前悔改的人。或許,耶穌在這裏亦暗示那九十九只的群羊和那群在出埃及時,硬心和自比摩西更了不起的以色列人一模一樣。

思想:

  1. 甚麼是悔改?悔改是屬於一群深覺自己不配的人。自覺不配才稱得上是悔改;自覺比起他人了不起的人,悔改於他,沒有甚麼分兒。
  2. 一個當教導、牧養的領袖,從來都不應自高地去痛斥他人的不是、以擁有絕對的真理自居。反之,他能夠謙卑下來,甘於與罪人一起,領受悔改的真諦,並邀請罪人同心悔罪,歸向上主,叫主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