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 起身下埃及去
高銘謙

經文:以賽亞書三十1-7

1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出於我,結盟,卻不出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2他們沒有尋求我的指示,就起身下埃及去,要倚靠法老的庇護堅固自己,並投在埃及的蔭下。3但法老的庇護反成為你們的羞辱;你們投在埃及蔭下,反使你們慚愧。4他們的領袖已在瑣安,他們的使臣到了哈內斯。5他們必因那無益於他們的民蒙羞;那民並非幫助,也非有益,只帶來羞恥和淩辱。」6論尼革夫牲畜的默示。他們將財物馱在驢背上,將寶物馱在駱駝的背脊,經過艱難困苦之地,就是母獅、公獅、毒蛇、飛蛇之地,往那無益於他們的民那裏去。7埃及的幫助是徒然的,因此,我稱它為「毫不中用的拉哈伯」。

以賽亞書三十章1-18節有一個特質,那就是有「神的話語」作為重復出現的主題,分別在:

「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賽三十2,和合本)當中的「沒有求問我」在原文看來是「沒有求問我的口」,而「我的口」便是指神的話語。在此處,神的話語與埃及成為一個對比,說明如果以色列民相信埃及的拯救,便等於不相信神話語而來的拯救。因此,神的話語與埃及成為一個強烈的對比。

「現在你要去,在他們面前將這話刻在版上,寫在書上,以便流傳後世,直到永永遠遠。」(賽三十8) 當中提及「這話」便是指神的話語,這些話要刻在版上,目的是永永遠遠傳留到後世。而另外在12節也有提及:「所以,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因為你們藐視這訓誨的話,倚賴欺壓和乖僻,以此為可靠的。」說明以色列民藐視神的話。根據上下文,我們明白神的話是永恒的,與第10節當中提及虛幻的先知的話,以及第13節所提及短暫忽然坍塌的高墻成為強烈的對比。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賽三十15),這對比第16節當中的人說:「你們說:」(賽三十16)神說要安息,人卻說要奔跑。

因此,經文主要以2、8、15節這三節提及關於「神的話」作為每個段落的開始,組成了三段:1-7節,8-14節,15-18節,說明歸回安息的等候的道理,作為我們三天的靈修主題。

首先,三十章1-7節說明埃及便是主題所在。第1節指出埃及是猶大結盟的對象,在原文看來「結盟」這字是「執行一個計劃」(execute a plan),說明猶大的君王面對亞述王的入侵時沒有興趣尋求耶和華,因為心中已經有一個「計劃」(plan),那就是與埃及結盟。第2節把「下埃及」與「求問我」做成一個對比,當中「求問我」原文的意思便是「求問我的口」,亦即是神的話語,猶大君王沒有興趣尋求神的話語,心中卻有計劃下埃及去。之後在第3-5節,用了「羞辱」作主題,指出「法老的庇護反成為你們的羞辱」(3節),並且說明埃及人只會成為猶大「羞恥和淩辱」(5節)。這要與賽二十九22一同理解:「所以,救贖亞伯拉罕的耶和華論到雅各家時如此說:雅各必不再羞愧,面容也不再變色。」真正能使雅各家不羞辱的是耶和華,現在他們竟下去尋求埃及,期望可以解決他們的羞辱,反而因此成為他們的羞辱。這樣,以賽亞先知清楚說明「埃及的幫助是徒然無益的」,因為埃及是「毫不中用的拉哈伯」(7節),當中的「拉哈伯」原來是出名神話的海怪,神話故事說明,一定要把拉哈伯殺死,其他的神明才有生存的機會。現在經文用拉哈伯比喻作埃及,說明埃及的死亡成為其他人得自由及得生存機會的理由,比喻以色列國若果要得到自由,便一定要與耶和華站在同一陣線來對抗埃及。

思想:

這樣看來,猶大人期望可以與埃及結盟來對抗亞述,但經文清楚說明埃及是(1)猶大人的羞辱來源;(2)埃及是耶和華的敵人,以色列人沒有可能與耶和華的敵人結盟,否則便等於與神為敵了;(3)埃及不是猶大人的拯救,耶和華才是真正的拯救。到底我們生命中的「埃及」是甚麼?甚麼成為我們倚靠神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