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 神不舍的愛
何啟明

經文:何西阿書十一1-11

1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我的兒子出來。2先知越是呼喚他們,他們越是遠離,向諸巴力獻祭,為雕刻的偶像燒香。3我曾教導以法蓮行走,我用膀臂抱起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4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松開牛兩腮旁邊的軛,彎下身來餵養他們。5他們必不返回埃及地;然而亞述人要作他們的王,因他們不肯歸向我。6刀劍必臨到他們的城鎮,毀壞門閂,吞滅眾人,都因他們自己的計謀。7我的百姓偏要背離我,他們雖向至高者呼求,他卻不抬舉他們。8以法蓮哪,我怎能舍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瑪?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憫燃了起來。9我必不發猛烈的怒氣,也不再毀滅以法蓮。因我是神,並非世人,是你們中間的聖者;我必不在怒中臨到你們。10耶和華如獅子吼叫,他的兒女必跟隨他。他一吼叫,他們就從西方戰兢而來。11他們必如雀鳥從埃及戰兢而來,又如鴿子從亞述地來到。我必使他們住自己的房屋;這是耶和華說的。

今天再讀昨天的經文,從另一角度思考神的愛,就是祂對子民不離不棄的愛。我們先從整件事的歷史背景思考。第11a節指出「他們必如雀鳥從埃及戰兢而來,又如鴿子從亞述地來到」,似乎是暗示當時以色列有擄民在亞述,亦有難民在埃及。學者大致認為這時正是何細阿在位的中期,即是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駕崩(主前727年),撒縵以色五世(主前727-722年)繼位之時,以色列王認為正是掙脫亞述,停止進貢,又向埃及求盟的大好時機(參王下十七4)。

然而,事實卻與他的期望相反。先知指出「他們必不返回埃及地;然而亞述人要作他們的王,因他們不肯歸向我。刀劍必臨到他們的城鎮,毀壞門閂,吞滅眾人,都因他們自己的計謀」(5-6節)。究竟是他們「不必」抑或是「必須」要返回埃及呢?這問題是因為抄本不同而造成兩個不同的翻譯,但無論是要返回或不用返回埃及,重點並沒有改變,那就是他們於埃及與亞述之間搖擺,卻不依靠耶和華神,刑罰就必臨到他們身上。

神的懲罰其實只是祂對以色列的管教。俗語有雲:「打在子女身上,痛在父母心」。神的管教並非出於發泄祂的冤氣,而是出於祂不離不棄的愛,為要子民歸回。因此,先知呼喊說:「以法蓮哪,我怎能舍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我怎能使你如押瑪?怎能使你如洗扁?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憫燃了起來。我必不發猛烈的怒氣,也不再毀滅以法蓮。因我是神,並非世人,是你們中間的聖者;我必不在怒中臨到你們」(8-9節)。押瑪、洗扁是讀者較為生疏的城市,沒有所多瑪、蛾摩拉那麼為人熟識。然而,它們跟所多瑪、蛾摩拉一樣都因罪孽深重,而遭到天火所滅。神是聖者,是不可冒犯的,祂必不會以有罪的為無罪。然而,祂始終都渴望子民悔改,不願他們沈淪。雖然以色列國執意離棄神而最後走向國破家亡的淒慘結局,但回轉得生的盼望仍是留給願意回到父神懷抱的人,因為神對祂的子民的愛乃是不離不棄的愛。

思想:

寫到這裏就想到《真神之愛》(The Love of God)這首歌的第二節歌詞說:「天上諸天,當為紙張,地下萬莖,當為筆桿,世上海洋,當為墨水,全球文人,集合苦幹,耗盡智力,描寫神愛,海洋墨水會幹,案卷雖長,如天連天,仍難表達透暢。」你有同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