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 活在活潑、更新的信仰中
陳偉迦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

1耶穌進了耶利哥,要從那裏經過。2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3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材又矮,所以看不見。4於是他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要從那裏經過。5耶穌到了那裏,擡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裏。」6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7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然到罪人家裏去住宿。」8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勒索了誰,就還他四倍。」9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10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

承接二月份的爾道自建路加福音十三至十八章,這是路加福音系列的最後一期,求主天天加深我們對上主話語的認識和實踐,並使教會成為一個踐行上主話語的群體。

在這段旅程敘事(travel narrative)的末段,路加記載了耶穌經過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稅吏長(當時為羅馬人收稅的長官),他為回應耶穌的呼召,竟然將一半的財產給窮人(參考馬加比一書三34-37 ,多比傳十10),凡訛詐了誰,就用四倍去歸還(參出埃及記二十二章1節撒母耳記下十二章6節)。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到底這個記載的重點該放在哪裏?

或許我們會放在這段經文的末節,因為這是耶穌對這件事的一個總論:「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不錯,這是對的,但是我們卻有可能因而錯失了這句說話的顛覆所在之處。

「尋找失喪、拯救失喪」這個圖像(imagery)來自以西結書三十四章,表達在那個被擄的時代中,已經沒有人可以作為榜樣,帶領迷失的猶太人回歸到上主的身邊。故此,上主親自在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去尋找迷失的一代。對於猶太人來說,這個圖像是應用在那被擄的猶太人身上──就是那些被列強蹂躪了幾百年的猶太人身上。「尋找、拯救」的觀念只是適用在那些被欺壓的自己人的身上,哪有可能是應用在那些幫助外族人收取自家猶太人稅務的稅吏總長身上嗎?

因此,眾人都是十分的驚訝(參第7節),並議論耶穌為什麼要進到這罪人的家中,吃飯住宿。可知道的是,要在人家中當上賓客,就是等同於認同對方的身份,並願意與對方有一定的聯系和關連。耶穌這個做法,就正正表明他的「尋找」和「拯救」就是與眾人所期盼完全的不一樣。耶穌明明是要去拯救那些不是稅吏體系的人,但是在眾人中,他只看見那一位爬在桑樹上的撒該。

為什麼耶穌要這樣做?難道他不知道這會惹來別人的質疑嗎?

可以猜想的是,耶穌所看中的是人對救恩的反應。撒該對救恩的回應是以人一生所追求的,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向;明明是貪財的,竟想派錢給窮人、竟然良心發現向訛詐過的人賠上四倍。在路加福音十八章,耶穌就明言財主得救是極度困難的。但是,那認識救恩──與耶穌的相遇,就帶來巨大的轉向。因此,在以西結書三十四章中,上主要親自拯救的人,就是那些願意有生命轉向的子民,但是因著宗教領袖的墮落,沒有持守該要轉向的,沒有給人該有的榜樣。同理,在舊約和新約一脈相承的傳統下,猶太人不能恃著自身的身份,生命的轉向才是壓根兒對福音該有實在的、真誠的反應。

思想:

當領袖的,我們都常以為自己是榜樣,但是在宗教的氛圍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仰的活潑和更新轉向的能力。在行禮如儀的狀態下,我們就多以和他人爭論為己任,少了為自己生命哀哭的能力。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