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二19-三5
第二章
19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20你們就是我們的榮耀和喜樂!
第三章
1既然我們不能再忍,就決定獨自留在雅典,2於是差派我們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同工的弟兄提摩太前去,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3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因爲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4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預先告訴你們,我們必受患難;你們知道,這果然發生了。5爲此,既然我不能再忍,就差派人去,要知道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果真誘惑了你們,以致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保羅以爲父心腸表達他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盼望,就是希望他們的屬靈生命成長成熟,結出美好的果子,在耶穌基督重回的時候,得到祂的肯定讚賞。「當我們的主耶穌再來,我們站在他面前的時候,我們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不正是你們嗎?你們就是我們的榮耀和喜樂!」(二19-20) 「所誇的冠冕」是所期待的勝利終局,得着獎賞。
保羅作爲一個事奉者,最大的盼望和喜樂,最期望的得勝獎賞是甚麼?便是他所傳道和牧養的信徒能夠通過人間的壓力測試,並通過耶穌基督的最後審判。
如前所說,父母對子女不會另有圖謀,子女的成功,便是父母的榮譽和快樂。
雖然無法親身回去,保羅仍盡力做補救工作,冀爲他們提供所需要的幫助。「既然我們不能再忍,就決定獨自留在雅典,於是差派我們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同工的弟兄提摩太前去,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三1-3a)
既說「我們」,又說「獨自」,保羅仍強調他個人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感情和責任。提摩太奉派前往探視帖撒羅尼迦教會,留下在雅典的應該還有保羅和西拉,而不是保羅的獨自一人;不過保羅卻比西拉或任何人都更遺憾地留在雅典,如前所說,他身在雅典或哥林多,心卻在帖撒羅尼迦了(「身體離開,心卻沒有」)。
「既然我們不能再忍」:指的是保羅的個人心理反應,他不能坐着空焦急而不做點甚麼。既然不能親自成行,便只能用後備計劃(Plan B),這後備計劃是,派提摩太這位宣教團隊中的新手前去。
在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通訊工具缺乏,若不在同一個地方,便幾乎音訊隔絕,甚麼消息都收不到。不像今天,分隔兩地,仍可透過電話和網絡緊密聯繫。所以保羅在雅典或哥林多,是不可能打聽到任何有關他們的資訊的,要知道他們的情況的唯一方法,是派人前赴當地,探望他們。
保羅說很想回到帖撒羅尼迦信徒當中,除了是見見面,一解相思之苦外,也是特別惦念他們的景況;知道他們如今落在非常不容易的地步,面對極大的社會壓力,恐怕有些人會因患難而動搖了信仰。是的,患難常常會搖動信徒,使他們懷疑神的慈愛和能力(神或是沒愛心,不肯保守我免去患難;或是有心無力,無法解決我的困局),使他們對信仰的期望落了空。這是爲甚麼古往今來的教會,都有苦罪問題(Problem of Evils)的困擾,這是亙古常新的信仰疑難。
思想:
保羅相信他一生都在神的恩手中,他也認定撒但常常攔阻和破壞他的工作;但是,這個神預定一切和靈界力量的干擾的信念,沒有使他變成一個消極被動、視凡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因而不作任何抵抗的人。預定論不同於宿命論。
神掌控一切是個整體性的信念,「神從不失控」給予人終極的確據;但神的元素並不替代人的使命和責任,人仍得竭盡所能完成神授予的使命,善用所有資源和機會,務求做到最好,產生最大的效益。畢竟神的旨意和人的努力各屬不同的層次,兩者不相沖突,也不能簡單互相替代。人的努力不會便破壞了神的計劃,反而正好是讓神的計劃得以完成的關鍵元素,並且人的努力本身也是神的計劃的一部分。我們得着王后的位份,我們把握現今的機會,我們都在神的旨意裏。
神會親自牧養帖撒羅尼迦信徒,過去保羅缺席的一年,正好說明神已親自牧養他們;但這不等於保羅便可擺脫個人的責任和心中的責任感,他是他們的屬靈生父,他有責任照顧他們,所以他得千方百計尋找重訪他們的機遇,又以他們的成長成熟爲自己的最高追求,竭力幫助他們。
想想我們掛在口邊的「神旨意」,是否僅是作爲對已發生的事情的事後孔明的解釋?是否常常作爲推卸個人責任或消極接受現狀的一個廉價藉口?抑或是我們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調節,並且成爲我們艱苦奮勇、永不言休的核心信念和行動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