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 看不見的纔是永遠的
李文耀

林後四16-五10

第四章

16所以,我們不喪膽。雖然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朽壞,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17我們這短暫而輕微的苦楚要爲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8因爲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纔是永遠的。

第五章

1因爲我們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篷若拆毀了,我們將有神所造的居所,不是人手所造的,而是在天上永存的。2我們在這帳篷裏嘆息,渴望得到那從天上來的居所,好像穿上衣服;3倘若脫下也不至於赤身了。4其實,我們在這帳篷裏的人勞苦嘆息,並不是願意脫下地上的帳篷,而是願意穿上天上的居所,好使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5那爲我們安排這事的是神,他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6所以,我們總是勇敢的,並且知道,只要我們住在這身體內就是離開了主。7因爲我們行事爲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8我們勇敢,更情願離開身體,與主同住。9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或住在身外,我們都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10因爲我們眾人必須站在基督審判臺前受審,爲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有寶貝放在瓦器裏,任遭何事都不必驚怕。在昨天,我們看到保羅之所以能夠在逆境中正面和積極地面對各樣的挑戰和困難,皆因他相信上帝的大能,這個大能先彰顯在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的事件中,然後再在信徒的生命轉變上得到引證和肯定。基於這個原因,保羅看出苦難是上帝向世人施行拯救的一個前置事件,即使他要死去也是爲了其他人得生命,好顯明耶穌的生命也在他們身上運作。就是這一個信念使保羅處身在各樣的危難中也不喪膽。假如保羅的話停在這裏,這個爲主受苦的信念就只是針對他者得益處來說─—我的受苦、死亡叫他人得生命。可是,死亡對我而言有甚麼益處呢?我死了以後接着又如何?今天所讀的一段經文正是回答這個問題。

保羅在這段經文裏用了多個對比,藉此顯明他死後將要去的地方好得無比,死亡對自己、對他人都有益處。相比起將來要成就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我們在此生所經驗到的苦楚都是短暫而輕微的(四17),地上的帳篷、房子(學者普遍相信這是「身體」的一個隱喻,作用與四7的「瓦器」相同)若被拆毀了,我們將有永遠存在天上的居所(即復活的身體),不是人手所造的,乃是由上帝親自建成(五1)。於是,死亡只是一個出口(exit),讓人從此世的這一邊廂通往來生更長久和榮耀的那一邊廂。當我們有了這一個視野(學者稱之爲「終末的觀點」[eschatological perspective]),外在的人雖然日漸朽壞,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而這個更新反過來亦叫我們確信將來的事必定成就,因這是聖靈在我們裏面工作的一個憑據(五5)。在肉身上,外在的困境會叫我們傷心、失意、嘆息和絕望;在聖靈裏,我們整個人卻是帶着充足的信心和勇氣去渡過每一天──「所以,我們不喪膽」(四16)、「所以,我們總是勇敢的。」(五6) 對保羅而言,這是聖靈在我們必死的人身上工作的一個憑據。有了上帝的應許和聖靈的憑據,我們就渴望得到那從天上來的居所,永遠與主同住(五2-4,8)。這不是說現在的所有事物都要全盤被否定,保羅在這裏不是向信徒推介某種二元對立的思想:靈魂好,身體不好;天國好,世界不好;來生好,此生不好;看不見的好,看見的卻不好。現實有不少東西都是好的,值得追求(譬如真實的愛、手足情誼),只是相對於那將要爲信徒成就的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現在所有的榮辱得失就不足介意了。

當然,基督徒也要知道將來終有一天,眾人必須站在基督審判臺前受審(五10);將來有一個榮耀的居所/復活的身體等候着我們,但必須先通過基督的審判纔可入住/穿上。三9提到稱義的事奉,此處也指出各人要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弟兄姊妹請留心,稱義不是省卻審判這一重要的環節,個人決志更不是讓人直接過關的一個通行證,主耶穌曾向跟隨他的人發出警告,不是每一個稱呼他『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是以,當我們渴望得到那天上來的居所,又知道各人要按着本身所行的在基督面前受審,保羅就勸勉我們立志在此生中要得主的喜悅(五9)。基督徒的目光不僅僅放在此世上,在基督的啟示和聖靈的光照下,基督徒能預先知道有關將來的事情與安排。這個終末的觀點讓我們在此生中有力量和勇氣去面對一切,同時也叫我們存着敬畏的心在主面前敬虔度日。的確,在人看來,保羅的說話和教導實在高超得很,相信沒有幾個人能效法得了,正正因爲普通人做不來,我們才需要憑着聖靈去看見、相信和實踐這一切。

思想:

爲主受苦、死亡對他者和對我自己究竟有何意義?知道上帝爲子民在將來安排的一切,對今天活着的我們又有何用?在許多困難和挑戰面前,我是否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呢?究竟主耶穌喜悅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