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當旁人都以爲我「損手」
葉應霖

經文:腓三7-9

7 只是我先前以爲對我是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的緣故而當作是有損的。 8 不但如此,我已把萬事當作是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爲至寶。我爲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爲要贏得基督, 9 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而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基於信,從上帝而來的義,

同一事件,看在不同人的眼裏,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意義。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回望同一個事件,亦可以看出完全不一樣的色彩。那些之前保羅看作「有益」(κέρδος) 的,現在已都看作「有損」(ζημία) 了。原來「有益」及「有損」 (κέρδος & ζημία),不是對比上帝恩典與人力自救,而是對比保羅如何「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敘事的演變,是對比保羅前後確知上主同在的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基督故事,原來不單是一張死後得永生的「天國入場券」,更是見證上主與我同在的故事劇本。

設若一個人,初信時以爲上主凡事祝福,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禱告蒙應允之後,他對主的信心就大增了。及後,他的人生遭遇到挫折,一次又一次的禱告未蒙應允,這樣不順利,那樣不順利,懷着上主理應凡事叫他順利的準則,他對主的信心就大大減少了。他想不通,看不透,上主若是愛我,怎能讓我遭遇這些事?唯一的可能,就是祂根本是假的,不存在。祂的故事不可信,先前我所信的,都是海市蜃樓,都是主觀的心理作用。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這位「迷途羔羊」?鼓勵他要有更多的禱告?更多的聚會?更多的事奉?更多的信心?或者,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需要提醒他更新他「辨別上主顯現的準則」 (criteriology of the divine)。一個人的上主形象若只有《出埃及記》的偉大上主,《耶利米書》及《哈巴谷書》的上主就會被否決、拒絕,人在逆境就會自然感到上主已離他而去。

根據學者 John Barclay 及 Mikael Tellbe 的研究,初期教會的外邦信徒,普遍都盼望自己能成爲「真正的猶太人」(true Jews),以致能跟自古以來的上主子民建立一份延續的關係 (參林前十1-5)。這種敘事想法,就跟傳統猶太人的「種族認同」(ethnic identity),十分接近。它的「時間性」(temporality) 是較爲「過去導向」(past-oriented),因爲身分建立的方式,是以延續傳統爲主。爲了贏得這場猶太人話語權之爭,保羅必須建立自己,成爲一個比敵方基督徒更「猶太化」的基督徒!他須證明他的故事,如何能與上帝在基督裏的故事,建立出一份連貫性 (coherence)。

保羅說,他認識了基督之後,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這些他先前藉以分辨上主同在的準則,現在都因着基督一生受苦的故事,而變成糞土了。「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不是指保羅過往是靠自己的努力去稱義,而是指保羅放棄倚賴過去猶太人引以爲傲的準則,去辨別上主的同在。因着基督忠心至死的信實故事 (Christ’s faithfulness, διὰ πίστεως Χριστοῦ, 3:9),已經成爲了保羅的核心敘事,超越其他一切。在哪裏可以更深認識基督的故事?腓立比書二章5-11節。

思想:

你關心你在基督裏的「戶口數字」嗎?在基督裏是賺是虧,你在乎嗎?

信了耶穌之後,你辨別上主同在的準則,有否經歷任何的更新?

你能說出你的核心神學準則嗎?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與神同行,神是否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