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 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
黃天逸

經文:創世記22:1-14

1這些事以後,神考驗亞伯拉罕,對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2神說:「你要帶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子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爲燔祭。」3亞伯拉罕清早起來,預備了驢,帶着跟他一起的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指示他的地方去了。4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遙望那地方。5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留在這裏,我和孩子要去那裏敬拜,然後回到你們這裏來。」6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裏拿着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7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我父啊!」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裏。」以撒說:「看哪,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羔羊在哪裏呢?」8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燔祭的羔羊。」於是二人同行。

9他們到了神指示他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把柴擺好,綁了他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10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11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喚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12天使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傷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人了,因爲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看哪,一隻公綿羊兩角纏在灌木叢中。亞伯拉罕就去牽了那隻公綿羊,獻爲燔祭,代替他的兒子。14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 。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 上帝試驗亞伯拉罕。讀完這段經文後,也許我們會有幾個疑問:

何解這位創造的上帝要他忠心的僕人把自己惟一的、心愛的兒子用作獻祭? 上帝怎麼會要亞伯拉罕放棄這位他等待已久的「應許之子」? 何解亞伯拉罕如此服從上帝的命令,卻沒有好像爲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做的,竭力爲以撒的生命去懇求?

這些問題並沒有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因此,學者認爲聖經作者如此的沉默,大概屬於敘事上的藝術性表達,同時,也是爲了將焦點集中在亞伯拉罕於獨生子一事全心全意地順服上帝的行動上。

第1節裏雖然指出:「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然而,上帝卻從沒有給予亞伯拉罕任何暗示說這是一個考驗。這考驗裏有三重命令(22:2):1)帶着你的兒子、2)往摩利亞地去、3)把他獻爲燔祭。並且,「你的兒子」、「你獨生的兒子」和「你所愛的以撒」,這三重表達確保了亞伯拉罕明白到,他只能與以撒一起完成命令,而不是以利以謝或以實瑪利。聖經沒有記載亞伯拉罕對於上帝的命令有任何異議,他很快就掌握到上帝的命令、並且果斷地作出迴應(22:3)。

不過,我們要留心:第3節記載亞伯拉罕帶着「兩個僕人」和以撒起程,到第5節亞伯拉罕請「僕人」留下來等候,而他自己則與「童子」繼續前行。這記載很有趣:第3節「僕人」一詞希伯來文其實應該譯作「少年人」(nāʿār),它與第5節「童子」屬同一原文。因此,包括以撒在內,亞伯拉罕在這裏實際上是帶着「三位童子」前往獻祭之地的。有聖經學者認爲:亞伯拉罕此舉動反映了他心中的掙扎 ── 上帝會否揀選另外兩位童子作爲獻祭而不是以撒呢?毋怪乎,第2節裏上帝要如此清楚地表明是「以撒」呢!

亞伯拉罕的「沉默」表達了他在執行上帝的命令時的冷靜,但這亦可能是他放在內心裏難以啟齒的掙扎。無論如何,面前的路還是要走下去的。

第5節挺有意思:當聖經記載着「第三日」之後,亞伯拉罕找到了遠處的一個地方,然後,他以希伯來語言裏一種強烈的形式(cohortative)明確地說:「我們會去、我們會敬拜、我們會回來」,一方面表達了他服從上帝的決心,另一方面又說明了他對以撒生存的希望。事實上,當以撒爲着祭祀所欠缺的「羊羔」而感到困惑時(7),亞伯拉罕的迴應進一步說明了他對於「獻以撒」的猶疑,何以這樣說?當他迴應:「神必自己預備燔祭的羔羊」(8)時(「預備」可譯作「提供」(NIV譯作: “provide”)),連同之前所提及他對僕人有關回歸的信息,可見,亞伯拉罕的內心深處有一期盼 ── 上帝不會讓他殺死應許之子的。不過,無論如何,亞伯拉罕父子二人仍然是帶着一份對上帝的順服來踏上旅途。

即使亞伯拉罕萬分不願意,然而,他還是順服上帝的旨意。正當亞伯拉罕要向以撒進行致命一擊的時候,一個從天上而來的聲音阻止了他(10-11),並且「預備」了獻祭用的公羊,同時又清楚表達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完全敬畏 ──「因爲你沒有把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下不給我。」(22:12)亞伯拉罕對上帝的順服是經得起終極考驗的。

「耶和華以勒」(The Message譯作:“God-Sees-to-It”)── 對於信靠上帝的人,上帝必然會看見他們的。

思想:

  • 作爲「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也會因着「獻以撒」而充滿着矛盾與掙扎,何況我們呢?在「信心」與「順服」之間,上帝容許我們內心仿似亞伯拉罕一般的矛盾和掙扎。甚至,我們許多時候也在矛盾和掙扎中學習「信心」和「順服」的功課。試問,我們又何必爲着自己在這信仰的旅途上所感到的矛盾而自責、爲着我們的掙扎而氣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