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 週而復始
何啟明

經文:傳1:3-11

3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4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5太陽上升,太陽下落,急歸所出之地。6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停旋轉,繞回原路。7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回原處。8萬事令人厭倦,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9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10有一件事人指着說:「看,這是新的!」它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11已過的事,無人記念;將來的事,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傳道者開宗明義地說:「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3節)。他用的是一種修辭式的提問,透過反問,引導讀者確認他的見解。因此,「有甚麼益處呢?」這句話並非一個要求答案的問題,而是傳道者陳明所有在世活着的人,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基本上都是徒勞無功的。

傳道者提出他的定見後,隨即以自然界的現象為例子,支持他的論點(4-7節)。太陽、風及江河輪流出現在讀者面前,它們日復日、年復年地努力運作,但都只是單調、刻版及重複的運作,最終走回到原點。懸掛高空的太陽每天都會上升下落,最後便急速返回原處;南風從乾旱的南地刮來,而帶着雨水從地中海吹來的北風路徑無常、無從捉摸,沒有固定的軌跡,但最後也歸回原處。至於江河的水,涌流不息,不管海洋盛載再多,終究也不能滿足。這些大自然的現象週而復始、循環不息,襯托着那永遠長存的大地,猶如客房還在、房客十易,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無意義情景。

傳道者觀察到這種循環不止、毫無意義的自然現象,從而引致一個「令人厭倦」(4a節)、枯燥乏味的嘆息。就如古希臘神話形容人生像一個人艱苦地將石頭推到山上,但到山頂之前,一放手它又滾到山腳;人又要從頭開始,由山腳再次辛苦地將石頭推到山頂,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行動,人生就是這樣枯燥無聊,不斷地重複每日、每月、每年所做的工作!

人生為何?正如一位上代數幾何的中學生,在課室裏沒心聽課,百無聊賴地在一張白紙上寫了幾行字。老師知道他沒有心思上課,於是走近他的身旁,要看他在寫甚麼。老師看到他紙上的短句後呆了一陣。原來紙上的短句是:「人生在世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學了幾何又幾何?不學幾何又幾何?」

傳道者從自然現象進而論到人類的活動,再次印證毫無意義、毫無新意的論據。人類的活動其實之前發生過,現在也正在發生,以後亦會發生。「日光之下並無新事」(9b節) ,人一生的歷程,如出生、衣食、學業、工作、婚姻、養兒育女、死亡等都是必經的階段,都是老掉牙的事,沒有任何新意。傳道者並非否定人類的創意和新發明,而是說人類的發明充其量只可稱為「發現」而非「發明」,因為科學家只是發現一切存在於宇宙的事物而已!正如牛頓說:「我並沒有發明新事物,我只是發現而已。」

更令傳道者唏噓的是往者無人記念、沒有人去追憶;來者,也不會為後輩所記念(參11節)。「名垂千古」只是理想而已!偉人的豐功偉績都敵不過無情的歷史洪流清洗,不但後人會忘記,甚至連仍然生存的偉人也於晚年染上認知障礙症而忘記自己的功績,這豈不是更大的諷刺?!

思想:

世人受到限制,在「日光之下」看人生,自然就會得出週而復始、循環不息、單調乏味、毫無新意的結論。求主提升、擴大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從永恆、透過基督的角度看這「僅此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