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 順境逆境
何啟明

經文:傳6:10-7:14

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人早知道人是如何的,不能與比自己強壯的相爭。11話語多,虛空也增多,這對人有甚麼益處呢?12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如影兒經過,誰知道甚麼纔是對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會發生甚麼事呢?7:1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去的日子勝過他出生的日子。2往喪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3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4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5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歌唱;6因為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子下面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7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心。8事情的終局強如它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9你的心不要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10不要說:為甚麼先前的日子強過現今的日子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11智慧加上產業是美好的,對見天日的人都有益處。12因為智慧庇護人,好像金錢庇護人一樣;智慧能保全智慧者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13你要觀看上帝的作為,誰能使他所彎曲的變直呢?14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上帝使這兩樣都發生,因此,人不知將會發生甚麼事。

多數學者都認為這段經文(六10~七14)開展了本書的下半部份,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成了上半和下半部的樞軸經節。六章10至12節為整段經文的導言,而七章13至14節為結論,中間的1至12節是傳道者要傳遞的主題信息,像三明治的最重要部分。

傳道者以將來為主軸,勸勉世人要清楚自己的侷限、無知無能,從而更瞭解上帝的主權和祂所命定的計劃。人是無助和無能為力的,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上帝早已決定(參一9三15)。「起了名」(六10a)有「制定」或「指定」的意思,即人的處境無論順或逆「早已(由上帝)命定的了」(六10a《現代中文譯本》),連命名都不是由自己決定。既然人連命名都由不得自己,又怎能「與比自己強的(上帝)抗辯呢?」(六10b;參七13-14《新譯本》)。傳道者用兩個修辭式的設問,即「誰知道甚麼纔是對他有益呢?」及「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會發生甚麼事呢?」(六12)指出人不能知道甚麼是對他有益的,而人的過去與未來亦輪不到世人來決定。然而,人卻可以把握現在,活在當下,衡量相對好的情況,然後朝往比較可取的方向而活。這正是七章1至12節所要傳達的信息。

傳道者用了「勝過」或「較好」的箴言表達相對的「好」(ṭôb),來教導讀者在上帝不能更改的命定下,面對人生種種對比選項,尋求選擇較好的事。人會面對逆境,如死、遭喪之家、憂愁等,同樣也會遭遇順境的情況,如生、宴樂之家、喜笑等(七1-4)。傳道者並非認為死好過生,他是要指出死的那一天會給其他人提供了反思的空間。因此,他認為去奔喪之家比去宴樂之家更好,因為宴樂可能會令人樂而忘形,忽視了生命的短暫,忘記了人必有一死的事實;往奔喪之家反而給人機會作深度的反省,知道死亡是眾人的結局,就激發他去思考生命的終極關懷。簡言之,傳道者的智慧是「未知死,焉知生」。因此,他認為人經歷哀傷、憂愁之後體驗喜樂就更有意思。

人總是喜歡別人讚賞,但傳道者提醒,聽一個智慧人的責備勝過聽眾多愚昧人的歌唱。因為愚昧人的讚賞沒有實質,且缺乏內涵,像燒着的荊棘,聲音刺耳,且快速燒燬,所散發的熱量十分有限。然而,智慧人縱然比愚昧人相對優勝,也非百毒不侵,勒索和賄賂都會令智慧人變得脆弱、晚節不保(七7)。人生如賽跑,起跑時快速,未必勝券在手,因為可能會被後來的追上。「事情的終局強如它的起頭」(七8a),人未到最後,也難以蓋棺定論。

最後,傳道者勸告我們懷舊可以,但不要只顧緬懷過去,嘆息今非昔比。人不能回到過去,也不能決定未來(參七14b),人是活在目前和當下,把握現今纔是最上算的選擇。上帝有絕對的主權,順境逆境都會臨到我們。既是這樣,我們在「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七14a)。

思想:

你怎樣面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呢?順境時會否感恩?逆境時會否思考,不怨天尤人,深信上帝有祂的美意?

既然過去的不能挽回,未來的又不能控制,你會怎樣珍惜每天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