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 园户谋杀园主爱子
叶应霖

经文:马可福音十二1~12, 赛五1~7, 诗一百一十八22~23

1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人开垦了一个葡萄园,四周围上篱笆,挖了一个醡酒池,盖了一座守望楼,租给园户,就出外远行去了。2到了时候,他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要向他们收葡萄园的果子。3他们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4园主再打发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侮辱他。5园主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就杀了他。以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的被他们打了,有的被他们杀了。6园主还有一位,是他的爱子,最后又打发他去,说:『他们会尊敬我的儿子。』7那些园户却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我们杀了他,产业就归我们了!』8于是他们拿住他,杀了他,把他扔出葡萄园。9这样,葡萄园主要怎么做呢?他要来除灭那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10-11『匠人所丢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奇妙。』这经文你们没有念过吗?」12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就想要捉拿他,但是惧怕众人,于是离开他走了。

1我要为我亲爱的唱歌,我所爱的、他的葡萄园之歌。我亲爱的有葡萄园在肥沃的山冈上。2他刨挖园子,清除石头,栽种上等的葡萄树,在园中盖了一座楼,又凿出酒池;指望它结葡萄,反倒结了野葡萄。3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犹大人哪,现在,请你们在我与我的葡萄园之间断定是非。4我为我葡萄园所做的之外,还有甚么可做的呢?我指望它结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5现在我告诉你们,我要向我的葡萄园怎么做。我必撤去篱笆,使它被烧毁;拆毁围墙,使它被践踏。6我必使它荒废,不再修剪,不再锄草,任荆棘蒺藜生长;我也必吩咐密云,不再降雨在其上。7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却有流血;指望公义,看哪,却有冤声。(赛五1~7

22匠人所丢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23这是耶和华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奇妙。 (诗一百一十八22~23

马可福音十二1~12的故事,必须迭在以赛亚书五1~7以及诗篇一百一十八22~23的故事之上,才有完整的意思。为什么马可要经常引用旧约的经文呢?一方面,这当然是因为新约是旧约的成全(太五17~19);另一方面,当马可每次将耶稣故事迭在旧约故事之上的时候,其实亦是在尝试改变信徒的回忆 (past memory) 、预期 (future anticipation) 及身份 (present identity)。方法就是要看见经文所建构出来的「叙事时间线」(或可称历史轨迹)。

按照马可福音自身的文学脉络,这段经文是发生于一班犹太公会宗教领袖质问耶稣搅乱圣殿秩序之后。可以怎样形容这段经文呢?或者说,如果前面十一27~33的主题是犹大公会与耶稣「无计倾」(话不投机),这段「园户谋杀园主爱子」比喻(十二1~12)的主题,可以说是耶稣主动与犹大公会「割席」。要明白这含意的力度,我们要回看一下以赛亚书五章1~7节的内容。

野地里无人照料的野葡萄,通常较园里被人刻意栽培的葡萄来得酸, 果实亦比较小。当以色列的社会充满着不公及不义,流人血及冤声不断四起时,以赛亚先知代表万军之耶和华向以色列人用比喻发出审判的信息。根据以赛亚书五章1~7节,葡萄园的主人虽然花尽心思去经营葡萄园,但结出的却只有质素低劣的野葡萄。作为园主,万军之耶和华唯有放弃这葡萄园。随着以色列人(北国以色列及南国犹大)先后被掳到亚述和巴比伦,这个比喻中对葡萄园的审判亦相继实现。

故此,当耶稣在可十二9说园主要来除灭那些园户,并将葡萄园转给别人时,这比喻明显是与赛五1~7挂钩,在共鸣里带出的一个极度严厉的审判信息:就如昔日以色列人被耶和华放弃,被掳外邦,第一世纪的这班耶路撒冷宗教领袖,亦会因着杀害耶稣而被屠绝。当犹太公会认为是耶稣不尊重秩序,耶稣反过来说是他们不尊重万军之耶和华的秩序。这种反过来的指控亦见于诗一百一十八的引用。根据犹太人的传统,那被匠人所丢弃的石头就是以色列民,在将来,神要用这石头去粉碎外邦列邦(但二34)。然而,耶稣却将这石头比拟是自己,而耶城宗教领袖就成为了匠人。

这经文他们没有念过吗?当然有。但用这种剧本角色去理解经文的当代意义,就应该没有了。藉此,耶稣展示出一条新的历史时间线:快将灭亡的原来不是将被钉死的耶稣,而是耶城的宗教领袖,因为他们才是昔日杀害园主儿子的园户。

思想:

人被上主揭示自己的黑暗,是一个很痛苦的经验。然而,当人愿意悔改,接受上主的指责,人的生命却仍然会有转机。你有此确信吗? 为什么?

当人不愿意接受或不愿承认上主的指责,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