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吕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迦南地的约旦河一带地方,就在约旦河那里筑了一座坛,一座高大壮观的坛。11以色列人听见了,说:「看哪,吕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在迦南地对面,约旦河一带地方,以色列人的境内,筑了一座坛。」12以色列人一听见,全会众的以色列人就聚集在示罗,要上去攻打他们。
30非尼哈祭司与会众中的领袖,就是与他同来那些以色列族系的领袖,听见吕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所说的话,就都看为美。31以利亚撒祭司的儿子非尼哈对吕便人、迦得人、玛拿西人说:「今日我们知道耶和华在我们中间,因为你们没有向他犯悖逆的罪。现在你们把以色列人从耶和华的手中救出来了。」32以利亚撒祭司的儿子非尼哈与众领袖离开了吕便人和迦得人,从基列地回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里,就把这事向他们回报。33以色列人看这事为美;以色列人就称颂上帝,不再说要上去攻打吕便人和迦得人,毁坏他们所住的地了。34吕便人和迦得人给这坛起了名,因为这坛在我们之间见证耶和华是上帝。
河东两个半支派和河西九个半支派在地理上因约旦河一水之隔也造成了不少的障碍和隔阂。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河东与河西的冲突爆发点源于彼此间的误会,幸而河西代表团的质询得到河东支派圆满的解释,最终从误解到和解,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冲突化作平和。
事缘河东两个半支派在靠近约旦河一带地方,在河边筑了一座坛(10节)。经文有点模糊,只指出这座大到轻易见到、「高大壮观的坛」(10b节)是靠近河边一带的地区。然而,经文指坛是在「迦南地对面」(11a节),故极有可能是建在河东。再且,若果坛是在河西,就地拆毁便可,使者根本不需要来到河东的基列地兴师问罪(13a、15a节)。然而,问题焦点非在位置,乃在建坛的目的。河西支派准备上去攻打河东支派,是因为他们以为这座坛是用来敬拜耶和华。申命记清晰指出只有一处敬拜耶和华的地方(参申十二5,十四23,十六2、6等),而那时会幕是在河西的示罗(十八1)。但以色列人只是「听见」(11、12)建坛一事,就已经假设河东是在另起敬拜的炉灶,因而预备要去攻打自己的弟兄。幸而,他们在轻率动武前,先向河东支派质询。
祭司非尼哈和各支派派出的十个领袖代表河西支派前往质询。非尼哈是以利亚撒之子,属于第三代的领导人。我们可从质询的字里行间(13-20节)了解到,他们假设这座坛是用来敬拜耶和华用的(13-20节)。因此,他们劈头就指河东支派这样做是离弃、干犯及悖逆耶和华(16节)。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行,祭司非尼哈还举出两个事件,一是在入迦南前,在毗珥与摩押女子行淫、敬拜巴力比珥,招致耶和华降下瘟疫,死了二万四千人(民二十五1-18);另一件是在进迦南后,亚干私自收藏当灭的物,引致三十六人被杀及在艾城一役被击败(七1-5)的事件。以色列人因毗珥事件仍感受到它后续的影响,一直未能摆脱偶像崇拜的试探与诱惑,对亚干因一人犯罪、连累全体一事仍有余悸,恐怕河东会连累全以色列会众。
河东支派听完河西支派的质询后,他们解释是因为担心日后河西支派的后裔会质疑河东支派的后裔与耶和华没有关系(24节)。他们有此担忧主要是一河之隔成了河西与河东之间的心理障碍、分裂的暗涌。 (25节)。河东有此隐忧也非空穴来风,吕便和迦得支派尤为担心,因为玛拿西人还有半个支派在约旦河西,因此,河东支派回答时只提吕便和迦得,没有提到玛拿西半支派(25a节),而非尼哈回答时也是一样(32节)。再且,河西支派也有潜意识地质疑河东之地的合法性,故此,他们质询时说:「若你们认为所得为业之地不洁净,可以过来,到耶和华之地,就是耶和华的帐幕所居住之地,在我们中间得地业。」(19a节)。就因为有此担忧,河东支派特意建一座仿制的坛,不是为献祭,而是作为「证据 」(27、28节)、作为有形的提醒。
当非尼哈和河西支派的领袖听完河东支派的解释,他们都看此事为美(30、33节),双方都异口同声地说:耶和华在他们中间(31、34节)。这坛不仅是约旦河两岸以色列人合一的记号,也提醒了后来的人认识到惟有耶和华是他们敬拜委身的对象。
思想:
约旦河两岸从误解到和解的过程实在值得我们参考。首先河西支派只是听见就已动肝火,幸而他们在动手前还先问个因由。「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一19b)这的确是防止误解的良方。河东支派以温和的语气提出自己的担忧,及解释建坛的原由,化解了误会,避免了一切内战爆发的可能。他们确实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粗暴,触动怒气。」 (箴15:1)的一个好例子。最后,我们留意最终让两岸支派保持合一的是耶和华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他们有同一的信仰、同一的敬拜对象才是合一的基础。这事件对教会的合一和冲突化解有何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