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6: 41-42
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让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主耶稣第三个比喻就是眼中的刺和梁木,又是另外一个家传户晓的比喻。如果之前两个比喻的重点是提醒听众,特别包括门徒,小心你跟随的对象和你怎样小心带领别人,第三个比喻是针对信徒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经文四次出现「弟兄」,是指跟随耶稣的人或属上帝的群体,所以有英文圣经翻译做朋友 (NIV) 或者邻舍 (NRSV),都暗示是一个密切的信仰群体。
一个密切相处的群体,人与人之间容易看到别人不足的地方,又或者因为别人的不足、不成熟甚至犯罪而受到伤害或者被冒犯。主耶稣用讽刺式的问题,答案呼之欲出,竟然有人忽略了自己的大问题,反而挑剔别人的小问题。这种自以为义的态度与先前的不能论断和定人罪有关。当人自以为是,没有一种易地而处的思维,就没有办法实践人际的金科玉律,就是想别人怎样对待你,就要怎样对待人。没有这种自知之明,只会凡事由自己的角度批评别人,看出别人的问题是容易的,特别在一个密切的社群生活中,但主耶稣的人际伦理却是关心和检讨自己的操行、毛病、盲点和错失,而不是对别人的问题轻率作出批评论断,而动机却不是造就别人,帮助他成长。这种态度只会破坏群体的信任,没法彼此建造带来成长。
主耶稣进一步更指出这种行径是虚伪的,就是没有好好认清自己的问题,却放大了别人的问题,俨然成为别人的教师的模样。这样的假冒为善欺骗不到很多人,却欺骗到自己,是自欺欺人和虚有其表的表现。当然,以弗所书也有教导我们在主内用爱心说诚实话 (弗 4: 15-16),主耶稣也教导信徒间怎样处理彼此的得罪,但最重要的是谦卑的态度,寻求和睦和以彼此建立的目的来沟通。信徒群体是脆弱的,任何骄傲自大和自以为是的态度,都很容易摧毁大家。
思考/反省和默想/祷告:(按感动选择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为什么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却看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呢?你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常常活在这种状态中,会怎样影响你与神和人的关系?
我们容易承认自己有罪,但不容易承认自己是假冒为善的人!你曾经挑过什么人的刺呢?尝试坦白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曾经的虚伪,用谦卑的心接受上帝的恩典和提醒。
此刻有没有一些肢体的名字出现在你脑海中?你可能对他们十分看重,或者对他们有很高的要求,又或者他们跟你有很密切的关系。你曾经很容易就看到他们眼中的刺,求主引导你谦卑,不轻易论断别人的同时,思想说话行径能够怎样造就到对方,或者至少不要绊倒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