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路加福音7: 11-17
11 过了不久,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一大群人与他同行。 12 当他走近城门时,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而他母亲又是寡妇。城里的许多人与她一同送殡。 13 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14 于是耶稣进前来,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年轻人,我吩咐你,起来!」 15 那死人就坐了起来,开始说话,耶稣就把他交给他的母亲。 16 众人都惊奇,归荣耀给上帝,说:「有大先知在我们当中兴起了!」 又说:「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 17 关于耶稣的这事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区。
这个神迹与之前医病的神迹可以看作一对,重点是两个人同时见证耶稣的大能,满足犹太人两个见证的需要,亦透过对比相同和差异之处,更立体呈现主耶稣的身份和他拯救的大能。第一,两个求助的人都落入一个极度无助的处境,因为生病的人与求助者都有着亲密的关系,而现今更甚的是一个寡妇要失去的唯一独生子。第二,主耶稣不单怜悯权高位重的百夫长,同时亦怜悯这位一无所靠的寡妇。第三,这个神迹的安排与之前的不同,不单是彰显主耶稣的权能,更指向祂的身份,因为之后接着就是主耶稣与约翰的隔空交流,暗示出自己是谁。第四,这两个神迹的主角先是一位男子,后是一位女士,说明主耶稣施行拯救没有性别的差异,亦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经文开始短短几句就带出一个悲凄的场面,是白头人送黑头人,走出城门,预备将独生子埋葬。这白头人是一个寡妇,可能是作者重述这个神迹的时候,已经掌握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亦可能是简单观察到送殡的队伍中没有丈夫,从而断定其寡妇的身份。在当时父系的社会,寡妇通常没有地位和经济能力,属于当时社会中的低层和被边缘化的一群。作者描述有很多人与她一齐送殡,相信想表达的不是她广交朋友,而是她这痛苦的处境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如果人都有这样的怜悯心,更何况是我们的主呢?所以经文13节描述了主耶稣对她的怜悯,不同上一个神迹,不等妇人哀求,耶稣就主动提出介入她的哀伤。主耶稣说不要哭,不是没有同理心,而是他即将要逆转情况,使人从哀哭到欢笑。如果主耶稣没有医治和拯救的能力,这个「不要哭」的命令是残忍和不近人情的。耶稣施行拯救的行为,在一个犹太人的眼中,是惊吓的,因为他直接接触尸体 (15节),违反了律法洁净的要求,但在怜悯和爱的原则下,这些律法上的要求就显得次要。耶稣叫这年轻人复活的神迹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人能够说话,证明他已经复活,此外耶稣是轻描淡写一句吩咐就叫他活过来 (14节),比起以利亚的努力 (王上17: 21) 或以利沙多次的尝试 (王下4: 31, 34-35),耶稣的权能是别树一格的,不在同一个层次。
思考/反省和默想/祷告:(按感动选择全部或其中一部份)
上次的医治是当事人主动地凭信心祈求,此次是耶稣这位怜悯的主采取主动,这对你有什么意义呢?安静在主面前,呼求他的怜悯,因他是有大能又主动怜悯人的神。
主耶稣说不要哭。你感受主对你内心的呼唤吗?有时会否觉得我们的神不理解我们,还是主另有高见?放胆将你的哀哭释放在主面前,并留心主可能对你的回应,即使没有,就好好哭一会吧!
不少教会都被看为是中产,在此没有冒犯任何教会的意思,但这是否代表福音就没有很多机会传扬到低下阶层或被边缘化的人群中?现在为他们祷告,亦效法主的怜悯,帮助这些有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