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書亞記十16-27
16那五個王逃跑,躲在瑪基大洞裏。17有人告訴約書亞說:「那五個王已經找到了,都躲在瑪基大洞裏。」18約書亞說:「你們把幾塊大石頭滾到洞口,派人在那裏看守他們。19你們卻不可停留,要追趕你們的仇敵,從後面攻擊他們,不讓他們進到自己的城鎮,因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已經把他們交在你們手裏。」20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徹底擊敗他們,直到把他們滅盡,只剩下少許的人逃進堅固的城。21眾百姓就安然回到瑪基大營中,到約書亞那裏。沒有人敢向以色列人饒舌。22約書亞說:「打開洞口,把那五個王從洞裏帶出來,到我這裏。」23眾人就這樣做,把那五個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侖王、耶末王、拉吉王和伊磯倫王,從洞裏帶出來,到約書亞那裏。24 他們帶出那五個王到約書亞那裏的時候,約書亞就召了以色列眾人來,對和他同去的軍官說:「你們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他們就近前來,把腳踏在這些王的頸項上。25約書亞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當剛強壯膽,因為耶和華必這樣處置你們要攻打的所有仇敵。」26 隨後,約書亞把這五個王殺死,掛在五棵樹上。他們就被掛在樹上,直到晚上。27日落的時候,約書亞吩咐人把屍首從樹上取下來,丟在他們躲過的洞裏,把幾塊大石頭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第十章記載約書亞和以色列眾人戰敗了南方的聯盟。經文分為兩段記錄描述整個事件。第一部份是扼要敘述戰爭的首個階段(6-15節),第二部份是記錄戰事持續,包括如何處理逃跑的五王,以及其餘迦南地之戰爭(16-39節)。這兩部份的戰事記錄以「約書亞和跟他一起的以色列眾人回到吉甲的營中」(15、43節)這句結語表達。前段記錄像一幅畫的輪廓,後段記錄爲畫作添上細節,讓畫中的風景栩栩如生活現在讀者眼前。
於是我們又回到離基遍西南方約二十哩處的瑪基大,就是五王躲藏的地方(10、16節)。約書亞吩咐眾人將石頭滾到五王躲藏的洞口,待容後處理,而以色列人則同時乘勝追趕敵方的逃兵。「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徹底擊敗他們,直到把他們滅盡,只剩下少許的人逃進堅固的城。」(20節)「徹底擊敗、滅盡」和「只剩下少許的人」看似有表面上矛盾,其實這是舊約慣用描繪的手法,與古代近東文化類似,先誇張的描繪情境,後用補充說明其具體的情況。百姓追趕滅盡敵人後安然回到瑪基大營中,結果是「沒有人敢向以色列人饒舌」(21b節)。「饒舌」磨利舌頭去反對的意思,即再沒有人敢用敵對的態度向以色列人叫囂。以色列人勢如破竹,節節勝利,震懾南方的聯盟。其後,約書亞回到五王躲藏的瑪基大洞,將洞打開就「把王殺死,掛在五棵樹上….直到晚上」(26節)。這種作法並非活生生吊死犯人,而是將處死了的敵人或犯人的屍首掛在樹上示眾,對受刑的人加以羞辱及對羣眾產生阻嚇作用。這種刑罰表明這些人在神面前是受咒詛的。可是,這行動也有限制,在日落之前,要將屍首取下來,免得屍體受飛鳥啄食過夜 (參申二十一22-23)。
約書亞處決南方聯盟的五王后,就繼續攻佔南部的七座城(28-39)。敘事者詳盡記錄了這個由東南向西南的弧形路線的整個南方戰事,有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在立拿和拉吉的敘述中清楚指出,是耶和華將這些城交在以色列人手裏(30、32節)。約書亞也曾向以色列眾人表明這場戰爭必然得勝,因為耶和華已將敵人交在他們手裏(19b、25b節)。其次,敘事者用了許多重複略帶變化的用字和語詞,來表達以色列人一連串的軍事行動,如約書亞和以色民用刀擊殺城中的一切人口(30、32、35、37、39節)及約書亞盡行殺滅、沒有留下倖存者等(35、37、39、40節)。再且,敘事者更不厭其煩地重申強調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所做的是「像從前處置耶利哥王一樣」(28b、30b)表明一切都是按照耶和華的吩咐而行,並且這場戰爭是一場屬於耶和華的聖戰。最後,約書亞按照耶和華的應許「擊敗全地的人」(40a節),為南方聯盟被擊敗及此地區已被佔據劃上句號,作為此段敘事的小結。
思想:
約書亞和以色列人處理五王的事上全符合舊約的律例,攻佔南方聯盟及處決敵人也完全依從上主的吩咐去完成。近日神對你有甚麼清晰指引,但你卻仍裹足不前,未敢去完成祂所託負給你的任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