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奉献
10月28日 從誤解到和解 - 爾道自建(廣東話版)

10月28日 從誤解到和解

Audio icon

爾道自建(廣東話版)

2025年10月28日

收藏
分享

經文:約書亞記二十二10-1230-34

10呂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迦南地的約旦河一帶地方,就在約旦河那裏築了一座壇,一座高大壯觀的壇。11以色列人聽見了,說:「看哪,呂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在迦南地對面,約旦河一帶地方,以色列人的境內,築了一座壇。」12以色列人一聽見,全會眾的以色列人就聚集在示羅,要上去攻打他們。

30非尼哈祭司與會眾中的領袖,就是與他同來那些以色列族系的領袖,聽見呂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看為美。31以利亞撒祭司的兒子非尼哈對呂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說:「今日我們知道耶和華在我們中間,因為你們沒有向他犯悖逆的罪。現在你們把以色列人從耶和華的手中救出來了。」32以利亞撒祭司的兒子非尼哈與眾領袖離開了呂便人和迦得人,從基列地回迦南地,到了以色列人那裏,就把這事向他們回報。33以色列人看這事為美;以色列人就稱頌上帝,不再說要上去攻打呂便人和迦得人,毀壞他們所住的地了。34呂便人和迦得人給這壇起了名,因為這壇在我們之間見證耶和華是上帝。

河東兩個半支派和河西九個半支派在地理上因約旦河一水之隔也造成了不少的障礙和隔閡。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河東與河西的衝突爆發點源於彼此間的誤會,幸而河西代表團的質詢得到河東支派圓滿的解釋,最終從誤解到和解,問題暫時得到解決,衝突化作平和。

事緣河東兩個半支派在靠近約旦河一帶地方,在河邊築了一座壇(10節)。經文有點模糊,只指出這座大到輕易見到、「高大壯觀的壇」(10b節)是靠近河邊一帶的地區。然而,經文指壇是在「迦南地對面」(11a節),故極有可能是建在河東。再且,若果壇是在河西,就地拆毀便可,使者根本不需要來到河東的基列地興師問罪(13a15a節)。然而,問題焦點非在位置,乃在建壇的目的。河西支派準備上去攻打河東支派,是因為他們以為這座壇是用來敬拜耶和華。申命記清晰指出只有一處敬拜耶和華的地方(參申十二5十四23十六26等),而那時會幕是在河西的示羅(十八1)。但以色列人只是「聽見」(1112)建壇一事,就已經假設河東是在另起敬拜的爐竈,因而預備要去攻打自己的弟兄。幸而,他們在輕率動武前,先向河東支派質詢。

祭司非尼哈和各支派派出的十個領袖代表河西支派前往質詢。非尼哈是以利亞撒之子,屬於第三代的領導人。我們可從質詢的字裏行間(13-20節)瞭解到,他們假設這座壇是用來敬拜耶和華用的(13-20節)。因此,他們劈頭就指河東支派這樣做是離棄、干犯及悖逆耶和華(16節)。這是非常嚴重的罪行,祭司非尼哈還舉出兩個事件,一是在入迦南前,在毗珥與摩押女子行淫、敬拜巴力比珥,招致耶和華降下瘟疫,死了二萬四千人(民二十五1-18);另一件是在進迦南後,亞幹私自收藏當滅的物,引致三十六人被殺及在艾城一役被擊敗(七1-5)的事件。以色列人因毗珥事件仍感受到它後續的影響,一直未能擺脫偶像崇拜的試探與誘惑,對亞幹因一人犯罪、連累全體一事仍有餘悸,恐怕河東會連累全以色列會眾。

河東支派聽完河西支派的質詢後,他們解釋是因為擔心日後河西支派的後裔會質疑河東支派的後裔與耶和華沒有關係(24節)。他們有此擔憂主要是一河之隔成了河西與河東之間的心理障礙、分裂的暗涌。 (25節)。河東有此隱憂也非空穴來風,呂便和迦得支派尤為擔心,因為瑪拿西人還有半個支派在約旦河西,因此,河東支派回答時只提呂便和迦得,沒有提到瑪拿西半支派(25a節),而非尼哈回答時也是一樣(32節)。再且,河西支派也有潛意識地質疑河東之地的合法性,故此,他們質詢時說:「若你們認為所得為業之地不潔淨,可以過來,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居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19a節)。就因為有此擔憂,河東支派特意建一座仿製的壇,不是為獻祭,而是作為「證據 」(2728節)、作為有形的提醒。

當非尼哈和河西支派的領袖聽完河東支派的解釋,他們都看此事為美(3033節),雙方都異口同聲地說:耶和華在他們中間(3134節)。這壇不僅是約旦河兩岸以色列人合一的記號,也提醒了後來的人認識到惟有耶和華是他們敬拜委身的對象。

思想:

約旦河兩岸從誤解到和解的過程實在值得我們參考。首先河西支派只是聽見就已動肝火,幸而他們在動手前還先問個因由。「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一19b)這的確是防止誤解的良方。河東支派以溫和的語氣提出自己的擔憂,及解釋建壇的原由,化解了誤會,避免了一切內戰爆發的可能。他們確實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粗暴,觸動怒氣。」 (箴15:1)的一個好例子。最後,我們留意最終讓兩岸支派保持合一的是耶和華在他們中間、與他們同在;他們有同一的信仰、同一的敬拜對象纔是合一的基礎。這事件對教會的合一和衝突化解有何啟迪?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