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書亞記八30-35
30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築一座壇。31這壇是照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塊石頭所築的,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他們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又宰牲作為平安祭。32約書亞在那裏,當着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33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或寄居的,都和他們的長老、官長和審判官,站在約櫃兩旁,在擡耶和華約櫃的利未家的祭司面前,一半對着基利心山,一半對着以巴路山,照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為以色列百姓祝福。34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和詛咒的話,照着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宣讀一遍。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童,以及住在他們中間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以色列人戰勝耶利哥和艾城之後,照理應該是開展對南方聯盟和北方聯盟的戰線。然而,敘事者卻將以巴路山築壇敬拜和向眾以色列人宣讀耶和華的律法一段記錄加插在一系列戰爭記載的中間。這一段落看來有點唐突,因為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距離以色列人約有30哩之遙,按道理約書亞不太可能在戰勝艾城之後,立即冒險穿過迦南領域,北上來到位於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中間的示劍。或許因為這個緣故,這段經文出現的位置有不同的版本。昆蘭古卷將它擺放在五章1節之中,七十士譯本則將它放在九章2節後面,我們沿用的瑪所拉版本就將此事件放在戰勝耶利哥和艾城的事件之後。版本的差異讓讀者認識到以色列人進迦南的故事大致是按時間順序安排,但有時亦會基於所要表達的信息而調動編排。這個小段落處於耶利哥與艾城之役和對南方聯盟與北方聯盟的爭戰中間,成了這個單元結構的樞杻,表明約書亞遵守了耶和華在第一章要求他謹守遵行律法的命令。
約書亞此時為耶和華築壇獻祭和向以色列全會眾宣讀律法,是要再次立志遵守耶和華的律例典章。以巴路山位於巴勒斯坦北邊的但直至南端的別士巴的中點,剛好是應許之地的中心點。站在以巴路山上,除了少許南地之外,幾乎可以眺望整個應許之地。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中間的示劍更是先袓亞伯拉罕進迦南地第一個築壇的地方(參創十二6-8),也是雅各曾居住和築壇的所在(參創三十三18-20),它也是年邁的約書亞招聚眾人再次立約,宣告效忠耶和華的地方(書二十四1)。
約書亞按照耶華的指示築了一座石壇,向耶和華獻上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是爲了贖罪、有完全奉獻的意思,而平安祭是出於感恩和還願,表明獻祭者與耶和華之間的團契相交。約書亞所做的是「照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塊石頭所築的」(31a節)。以色列人要用原始的、未經人手雕琢的完整的石頭來築壇,是爲了避免可能曾經被迦南人用過作為偶像敬拜的石頭。約書亞隨後就在眾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32節),並向眾人公開宣讀律法。這一切行動都是按照耶和華吩咐摩西的話而行的(參33、34、35節)。順從就蒙福,違背的則受到咒詛。
約書亞宣讀律法時,在場的會眾有以色列的長老、官長和審判官(33b節),也有容易被忽略的婦女和孩童(35a節),更包括了那些易被邊緣化的寄居者和外人(33a、35b節)。這些短暫居留的外國人,離開故土住在以色列中,是歸化以色列、信奉耶和華的外邦人。這些人也同樣可以得到耶和華所賜的福。原來血緣或種族並不是用來界定耶和華子民的準則,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遵從典章律例,專一敬拜耶和華。
思想:
獻祭和宣讀律法並非浪費時間的事情,反而是佔領迦南地不可缺少的行動。在重視節目過於敬拜、側重事工過於與神有正確關係的屬靈生活形態下,讓我們都稍停下來,檢視個人的屬靈生命,重新立志,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一切律例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