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 盼望

盼 望

二十一歲的馬修已經離家出走三年了。他睡在倫敦的大街上。一天,馬克.羅素Mark Russell(他在三十一歲時就被任命為教會軍團Church Army領袖)在倫敦茶雲大道Charing Cross碰到馬修。那天,馬克不僅給馬修帶去了食物,還有基督。

當馬克起身時,他問馬修:“馬修,下個月我就要對著上千人演講。你希望我對今天的英國聖公會說些什麼?”

馬修回答:“教會的任務是停止爭吵,並把盼望帶給人。”

馬克.羅素評論道,“基督徒要如何做?我從未聽過比這更好的答案:我們的福音難道不是滿有盼望的福音嗎?福音不但是生命的福音、改變的福音,更是永生盼望的福音。這盼望在耶穌裏。”

很多人認為人生苦短,因此沒有盼望。但在基督裏,你有無盡盼望。

盼望是基督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其它兩個分別是愛和信。蘭尼埃羅.卡坦拉買撒Raniero Cantalamessa神父寫道:“信、望、愛如同三個姐妹。兩個已經成年,另外一個年紀尚小。當三姐妹出去時,總是手拉著手,小妹妹‘望’就走在中間。看她們三人走在一起,你會覺得是大的拉著小的,但事實正好相反,是小妹妹‘望’將兩個姐姐拉在一起。盼望將信和愛連在一起,沒有盼望,一切都將停頓。”

耶穌帶來永生的盼望

詩篇89:46-52

“沒有盼望的生活就是死亡”,陀斯妥耶夫斯基 Frodor Dostoevsky這樣說。“就像氧氣對於肺,盼望對於生命也是一樣”,厄米爾.布魯內爾Emil Brunner如此說。

本詩篇以盼望結尾:“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52節)。盡管詩人在患難中掙紮,但他緊緊抓住盼望不放手。

1.在患難和失望中有盼望

詩人拋出一個反問句:“耶和華阿,這要到幾時呢?”(46節第一段)。這句話表達了極強的失望。患難要永遠持續下去嗎?

2.即便人生苦短,但仍有盼望

詩人又說,人生短暫。“求你想念我的時候是何等的短少”(47節第一段)。詩人意識到,沒有人能夠逃脫死亡:“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48節)。但如果死亡就是終局,何來永恒的意義和目標:“你創造世人,要使他們歸何等的虛空呢?”(47節第二段)

然而,詩人擁有復活的盼望。他知道人不能自救,因此,他把眼光投向神:“主阿,你從前憑你的信實向大衛立誓,要施行的慈愛在哪裏呢?主阿,求你記念仆人們所受的羞辱…… ”(49,50節)。在新約中,這模模糊糊的盼望終於變得如水晶一般明亮。

主啊,感謝你,因著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你給了我們又真又活的盼望,將我們帶到那“不能朽壞,不能玷汙,不能衰殘,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中(彼得前書1:3-4)。

透過聖靈有盼望

羅馬書14:19-15:13

信可以帶來盼望、喜樂和平安,而疑惑會偷走你的喜樂和平安。保羅禱告道:“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借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15:13)。

盼望始於“帶來盼望的神”;盼望的理由是耶穌;盼望的泉源是聖靈。基督信仰中的盼望絕非心理暗示;這盼望根基於神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以及正在我們身上做的一切事。

盼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就像厄文.邁克曼爾斯Erwin McManus所說:盼望“將我們從失敗的泥潭中拉出來。面對那些似乎不可戰勝的痛苦和恐懼,盼望賦予我們忍耐、堅持和跨越的能力。生活的動力在於那看似無關痛癢的元素 —— 盼望。”

整個世界的盼望都在耶穌基督裏。他既是以色列的盼望,也是所有基督徒的盼望。保羅引用多處舊約經文來證明這一點,關於基督,先知以賽亞預言的頂點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12節)。

耶穌為當今世界帶來盼望。保羅讓我們看到這盼望的不同層面:

1.合一的盼望

保羅切切告誡基督徒一定要盡最大可能保持合一,“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14:19)。合一要求我們要對弟兄姊妹的需要敏感,避免不必要的冒犯(14:20- 15:1)。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15:2)。

我們要效法耶穌的榜樣:“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3節)。我們要像耶穌一樣,不是討自己喜悅或者討他人喜悅,而要是討神的喜悅。討人喜悅的人會為了人的緣故,將良心放在第二位。如果不違反神的旨意,沒有讓神不悅,保羅也會努力“討人喜悅”(加拉太書1:10,哥林多前書10:33)。

2.從聖經而來的盼望

聖經的目的就是帶給人真盼望。“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馬書15:4)。唯有通過聖經,我們才能認識耶穌以及他所帶來的盼望。讓你常常充滿盼望的途徑之一就是認真研讀聖經。

如此盼望可以“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13節)。我特別喜愛柯麗.鄧.波姆Corrie Ten Boon的話:“喜樂和平安意味著我們可以帶著一張笑臉和一個空箱子上路。”

主啊,感謝你!正像你讓耶穌從死裏復活一樣,有一天你也會讓我復活,與耶穌永遠同在。願你的聖靈今天充滿我,讓我的盼望滿溢。

盼望王的再來

歷代誌上11:1-12:22

我們的盼望在萬王之王耶穌;有一天他將再來,建立永恒的國度。當我們讀舊約中的列王歷史時要謹記,即便人間之王做到最好,也終究只是那將來之王 —— 耶穌基督的影子。

在《歷代誌》作者的眼裏,大衛是一位理想的王:“從前掃羅作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你的神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11:2)。以色列人“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華借撒母耳所說的話”(3節)。“大衛日見強盛,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9節)。

大衛無法僅靠自己取得這樣的成就,他需要一個團隊。大衛的核心團隊由三十勇士組成,其中三人更是他最得力的幫手。這些年來,神安排許多“大能的勇士”來支持、鼓勵我和佩泊 —— 對此我們感激不盡。要不是身後有這樣一支精兵團隊支持,我們決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亞瑪撒是團隊的首領,他“受聖靈感動”,對大衛說:“大衛阿,我們是歸於你的……我們是幫助你的。願你平平安安 …… 因為你的神幫助你”(12:18-22)。能有這樣的人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大衛一定甚感安慰。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作者將以色列國直接等同於神國(參看歷代誌上28:5, 歷代誌上29:23,歷代誌下13:8)。以色列的王位永遠都不會斷絕,因為有神在保守著它。

但在《歷代誌》作者寫書的那個年代,以色列已經沒有王了。作者追憶過去的目的是盼望將來出現一位像大衛一樣的王。這也是以色列民族一直歷來的盼望。耶穌就是這位王。他就是那偉大的“受膏者”、“彌賽亞”(詩篇89:51)。

今天,我們的盼望是耶穌基督快快再來。就像萊斯利.紐必基Lesslie Newbigin主教所說:“基督徒的地平線就是‘他會再來’,‘我們盼望這一天’。”也許是明天,也許是任何時候 —— 這誰也不知道,但這就是地平線的意義。對我來說,這條地平線是生命的基石,它讓我的生活充滿盼望,滿有意義。”

天父,我感謝你,當耶穌 —— 這位受膏之王來到後,以色列人的所有盼望就都被成全了。感謝你,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盼望主耶穌基督再來。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詩篇89:52)。

佩泊的補充

歷代誌上11:10-25

我們家也有勇士(以及女勇士)。他們專門和“不公正”作戰。此外,搬旅行箱時,他們也能排上大用場。

今日金句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借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