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 讀禱詩篇之十三:詩篇第十五篇
張雲開

大衛的詩。

1 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

誰能住在你的聖山?

2 就是行為正直、做事公義、

心裏說實話的人。

3 他不以舌頭讒謗人,

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毀謗鄰里。

4 他眼中藐視匪類,

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

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

5 他不放債取利,

不受賄賂以害無辜。

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

學者都以詩篇十五篇為進殿詩,是以色列人進殿敬拜前的禮儀或起始訓誨(torah),性質和稍後的二十四篇一樣。進殿詩的道德訓誨內容令他們和先知書接軌:賽三十三14-16;彌六 6-8;亞七章。作為禮儀,敬拜者(不少是各處來的朝聖者)進門前詢問一個進殿的問題,祭司/利未人提供一個答案。故此進殿詩一般都由三部分組成:(1)問:誰能進殿;(2)答:符合某些道德要求的人(torah);(3)能進入者的福氣。

祭司向敬拜者提出的進殿條件有十一項,六正五反(試在經文裏找出)。利未記第十章警告祭司進入會幕前要做好準備,這裏祭司向會眾提出對他們的要求。這種禮儀體現對聖殿作為耶和華臨在之處的重視。因耶和華為聖,他指定的所在之處也同樣聖潔(記住,所謂「聖」,就是「分別」),就是與地上所有其他地方都有區別,而進來敬拜的人也需要和地上的眾民有區別。在沒有明白的訓誨之前,對「分別」的要求以禮儀行為為主(例:摩西在荊棘堆中遇見耶和華之事,出三1-6);以色列人接受律法之後,耶和華對他們的要求不光是禮儀上的,更是道德上的。所以詩篇是禮儀,也是訓誨。

但對上來敬拜的以色列人來說,來敬拜耶和華,也是要尋求幫助,尋求力量。朝聖者不單是來參觀拜訪,不單是來熱鬧慶祝;在詩人的眼裏,來到耶和華的殿裏的人是來「投靠」耶和華(詩二12;五11; 七1;十一1;十四6)。每次來到耶和華面前,他們都帶著不同的憂愁痛苦,困難不安,向耶和華「投訴」。這些狀況,都在十五篇前的好些詩篇中可以看見。他們來到聖殿是要得安慰,得力量。在這裏這些心負重擔的人可以聆聽訓誨,可以聽人見證(參九14;二十二22,25,30-31),可以同聲讚美,可以遇見耶和華。難怪進殿的訓誨主要牽涉到人際間不義和不公的事情,因為即使在以色列的社會裏,不公和不義仍然是人,尤其是窮乏人(我們所謂的弱勢社羣),所面對最大的禍患。

但在耶和華面前他們找到了穩固的保障,使他們不致「動搖」。耶和華是困苦窮乏人、被欺壓的人、孤兒寡婦、軟弱人的審判者和申冤者。在他那裏以色列民找到不變的公平和公義,憐憫和慈愛。但耶和華對進/近前來的人都有同樣的要求,這些要求,印證著耶和華的權柄和管治。

詩篇十五篇是一個小詩集的開始,也是詩篇中第一卷(一至四十一篇)的中心部分。學者留意到詩篇十五篇至二十四篇有一個交叉平行的結構:

十五篇(進殿詩)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詩) 十八篇(君王詩) 十九篇(創造/律法詩) 二十及二十一篇(君王詩) 二十二篇(求助詩)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進殿篇)

其中首(十五篇)、尾(二十四篇)和中間(十九篇)被視為這個小詩集的承托支架。今天我們讀了十五篇,明天和後天我們會讀十九和二十四篇。

我的禱告:

聖潔的上帝,我來敬拜祢,少有帶著來投靠祢的心,更多的是慣性和歸屬感的體現,以致對祢的臨格和訓誨的敏感度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求祢甦醒我的心,看清楚在地上只有祢才是我的保障和依靠,來敬拜祢時能全心全意的投靠祢。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