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 讀禱詩篇之十五:詩篇第二十四篇
張雲開

大衛的詩。

1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

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2 他把地建立在海上,

安定在大水之上。

3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

誰能站在他的聖所?

4 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

起誓不懷詭詐的人。

5 他必蒙耶和華賜福,

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

6 這是尋求耶和華的族類,

是尋求你面的雅各。 (細拉)

7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8 榮耀的王是誰呢?

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

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

9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

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

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10 榮耀的王是誰呢?

萬軍之耶和華,

他是榮耀的王!(細拉)

二十四篇是這個交叉平行的結構小集的尾端:

十五篇(進殿詩)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詩)

十八篇(帝王詩)

十九篇(創造/律法詩)

二十及二十一篇(帝王詩)

二十二篇(求助詩)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進殿篇)

我們預期二十四篇有對照十五篇和十九篇的內容,也有對照其他篇章的內容。

二十四篇不以進殿問題和訓誨作開始,破壞了和十五篇的平行對稱。但我們已經提出過,平行結構講究的不光是對稱(重複或對比),更是變奏、深化和加劇的可能。而且二十四篇的位置意味著它也肩負著結論和高潮的責任,所以它以創造作開始,肩負著從十九篇來的創造主題。連3-5節,本來是對應著十五篇的內容(進殿問題,答案,祝福),也加入了十九篇的元素:

  1. 第4節以「起誓不懷詭詐」(4b)對應十五2-5的總體要求,但「不向虛妄」(4a)卻不單是起誓上的事,而是對耶和華的全人態度,回應著十九篇耶和華在創造中的彰顯(「榮耀」、「手段」、「言語」、「知識」;十九1-2);
  2. 第5節按照字面應該這樣翻譯:「他必蒙耶和華賜福,蒙救他的神賜義。」這固然反映這個小詩集其他篇章裏詩人因困迫而投靠耶和華,求耶和華救拔的結果,但也反映十九篇詩人在耶和華的創造和律法面前無法自義的意識,因為詩人理解在耶和華面前無法自以為義(十九12-13),他的義只能從耶和華而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二十四篇的三個部分彼此的關連:耶和華創造世界(1-2節),而以臨格與他的子民同住為創造的目的和高潮(7-10節),但後者必須在他啟示他的子民應如何在他面前行走之後才可發生(3-6節)。

正因為耶和華的子民,雅各本身無法自以為義(5-6節),耶和華進入錫安(7-10節)就成為耶和華的族類登上錫安的前提和基礎。第8節提及耶和華在戰場上,但沒有指明敵人是誰。從這個小詩集看,耶和華的敵人固然可以說是欺負投靠耶和華的族類的人,但從先知和以色列歷史看,以色列也可以是耶和華的敵人。耶和華賜福給以色列,審判她的敵人,把她從敵人手中救拔出來,但同時也潔淨以色列的罪孽,賜義給以色列,這是被擄回歸後的以色列的深刻體會,而且以色列這種期盼,是延伸到「那日」,到「耶和華的日子」的期盼,二十四篇也因此而有終末的意義。 這樣蒙福得義而來到上帝面前的人,耶和華就是他的磐石(詩十九14b),他必不動搖(詩十五5c)。在二十四篇的表達裏,不動搖是指耶和華用權柄把地穩定在大海和洪水之上而言(1-2節),是從創造的敘事出發;但耶和華戰勝仇敵,親臨錫安,是從終末的敘事出發(7-10節)。所以在二十四篇的敘事裏,創造和終末連成一線,以色列在兩者之間,既要手潔心清來到耶和華面前,也要蒙耶和華拯救和從他那裏得義(3-6節),而且在任何攻擊或控訴的敵人面前,甚至在大自然的翻騰顛覆底下,仍然屹立不倒。這種描繪,是現世的,也是終末的;是個人的,也是宇宙性的,是上帝給所有信徒的屏障。

我的禱告:

慈悲的天父,以色列當年要為義卻仍然不義,需要從祢那邊得義,今天我們雖然不義,卻因主基督而有義,是從祢那裏而來的義,我們因而有平安。求天父讓我們珍惜祢在基督裏為我們所作的一切,有基督的義,也效法基督的義。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