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 寫作背景之二:帖撒羅尼迦教會
樑家麟

速讀三至四章。

根據使徒行傳十七章2節的記載,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只逗留了三個星期。

有學者認爲保羅理應在這個城市逗留較長的時間,徒十七2所說的一連三個安息日只是他在會堂里布道的時間,而非在城中實際居留的時間。但他們所提出的經文證據,卻是倒果爲因的:譬如認爲保羅跟帖撒羅尼迦信徒的親切關係,和他對他們的多方教導(二9-12),都應顯示他跟他們相處了較長的時間。

保羅確實對他所建立的信徒羣體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卻不確定在離別這麼長的時間以後,他們是否還惦記他,更不確定他們會否因他的遽然離去而心生怨懟。這樣,當他得知他們仍然留住信仰,並仍惦記着他的時候,纔有意外的驚喜。保羅的擔憂和狂喜,正好顯示他跟帖撒羅尼迦信徒並未建立長久而牢固的關係。當他發現教會信徒仍惦記着他,便有意外的驚喜。惟是我們不能將這個「意外」(就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結果,回溯推論保羅和他們應該相處較長的時間,好使「意外」變成正常和合理。

依據使徒行傳的記述作簡單解讀,保羅只停留了三個星期是最自然的解釋。除非我們宣稱使徒行傳乃成書於二世紀,所以不能據此來解說保羅的書信。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只有三週,便因反對者的逼迫,被迫離去。他所建立的一個細小的信仰羣體,得獨自面對持續不斷的迫害。

這個迫害是既長久又嚴峻的。

迫害到怎樣的長久程度?保羅有一段長時間無法重返帖撒羅尼迦。他說他曾力圖尋找機會重回這個城市探望信徒,但因撒但的阻擋,故無法成功(二18)。我們雖然無法確定撒但的阻擋是怎麼一回事,但來自猶太教的領袖的壓力是很合理的推論。

迫害到怎樣的嚴峻程度?我們相信,最早一批信主的猶太人,大都因壓力而放棄了基督信仰。

前面提到,保羅從一開始,便是在猶太會堂宣講福音的,歸信者自然多數是猶太人,也夾雜一些已經皈信猶太教的外邦人,就是「虔誠的希臘人」,而拜偶像的外邦人是不會出現在會堂的。不久,保羅在耶孫家開始基督徒聚會,信主的「虔誠的希臘人」把他們的外邦親友也邀請來參加。耶孫家的聚會因此有三種人:猶太人、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外邦人。

當然,保羅除了在會堂裏宣講外,很可能也在城中各處傳福音,這亦招來一些直接由外邦宗教皈依基督信仰的外邦人,他們也成了新建教會的成員。不過,聖經對此沒有記述。

無論如何,帖撒羅尼迦教會第一批信徒中,猶太人應該佔有相當比例。

但是在一年後,保羅藉提摩太的口得知教會的現況,然後撰寫帖撒羅尼迦前書;我們在保羅的講論裏,看到這間教會已成了外邦信徒爲主的教會,即或仍有猶太人,也只佔很少的比例。

如何看到這個情況?保羅在一9描述帖撒羅尼迦信徒皈信基督教的歷程:「因爲他們自己已經傳講我們是怎樣進到你們那裏,你們是怎樣離棄偶像,歸向神來服侍那又真又活的神」請注意,這個描述只適用於從前拜偶像的外邦信徒。猶太人和基督徒所信奉的都是同一位神,舊約的神和新約的天父是同一位神(否則便是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的異端了)。聖經不會指猶太人是拜偶像的,保羅更不會將猶太人皈信基督教的轉變形容爲「離棄偶像歸向神」。

此外,證諸保羅在二14-16的講論,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壓倒性是外邦人。

原先信主的一批猶太人信徒去了哪裏?最合理的推論是:由於遭到猶太人領袖的激烈反對,好些原先接受保羅所傳的福音的猶太人,都因害怕同儕的逼迫而放棄了新信仰,迴歸傳統的猶太宗教。猶太教領袖迫害教會,首先針對的是皈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他們面對的壓力遠比外邦信徒爲大。如此,繼續留在教會裏的便都是外邦信徒,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以外邦信徒爲主的信仰羣體。

思想:

今天,中國教會仍然面對着不少迫害。

跟好些牧者交談,他們不約而同都關心如何鞏固信徒的信仰、幫助他們勝過諸般的試煉的課題。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信仰的表達不外是上上教堂參加聚會,參與事奉做做奉獻而已;做與不做,做得認真與否,其實是無傷大雅的,至少從人的角度看,認真與否的差異並不大。但是,面對一個對信仰極不友善的環境,堅持信仰得付出沉重的代價時,信仰的牢固與否,甚或說,真信與僞信,差異便是天與地的懸殊了。

路易斯(C. S. Lewis)曾說過一個比喻:用一根繩子來捆一個盒子,我們隨意打個結便了事,反正鬆綁了,可以重新綁過,造成影響不大;但要是遭遇火警,我們得用一根繩子,一頭綁在窗櫺,一頭綁在自己的腰間,然後將自己縋到街上,那繩子捆得牢固與否,對我們的意義便很重大了,人命攸關,隨意打結是絕對不成的,即或捆好了,還得試驗再三,看看是否結實牢靠。

如何鞏固信徒的信仰,不是這裏要討論的課題;我們需要自問的是:我的信仰牢靠嗎?我的信仰只適合在太平盛世的日子吃飯聊天,抑或能幫助我度過風風雨雨的艱難時刻?

讓我們正視彼得的提醒:「使你們的信心既被考驗,就比那被火試煉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着稱讚、榮耀、尊貴。」(彼前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