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 我是那人
高銘謙

經文:哀三1-18

1因耶和華憤怒的杖,我是遭遇困苦的人。

2他驅趕我走入黑暗,沒有光明。

3他反手攻擊我,終日不停。

4他使我皮肉枯乾,折斷我的骨頭。

5他築壘攻擊我,以苦楚和艱難圍困我;

6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

7他圍住我,使我無法脫身;他使我的銅鏈沉重。

8儘管我哀號求救,他仍攔阻我的禱告。

9他用鑿過的石頭擋住我的道路,使我的路徑彎曲。

10他向我如埋伏的熊,如在隱密處的獅子。

11他使我轉離正路,把我撕碎,使我淒涼。

12他拉弓,命我站立,當作箭靶;

13把箭袋中的箭射入我的肺腑。

14我成了全體百姓的笑柄,成了他們終日的歌曲。

15他使我受盡苦楚,飽食茵蔯;

16用沙石磨斷我的牙,以灰塵覆蓋我。

17你使我遠離平安,我忘了何爲福樂。

18於是我說:「我的力量衰敗,在耶和華那裏我毫無指望!」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是這五章哀歌的中心,也只有此處提到盟約的盼望,這一章離開錫安女子的稱呼,轉爲以男性的「那人」(1節)來作獨白,當中沒有說明錫安、耶路撒冷、城牆、聖所、祭司、長老、孩童、母親等等這些在一、二、四章都有描述的東西,以致第三章所描述的受苦經驗彷彿離開了歷史性的耶路撒冷被毀,就是主前586年被擄的歷史場景,轉爲以比較普遍性的「那人」的心路歷程,說明比較一般性的受苦,讓任何原因及場景受苦的人都可代入,成爲「那人」,並找到共鳴。

1節以「我是那人」作開始,說明這人接受耶和華憤怒的杖,昔日耶和華的杖是牧杖,正帶領小羊到青草地(詩二十三4),現在同一支杖爲那人帶來憤怒與管教。這樣的序幕便說明那人過去那種詩篇二十三篇的經驗有所逆轉,而事實上,三章1-18節當中有很多描述都與詩篇二十三篇有所相似,我們可用一個列表說明:

耶利米哀歌三章1至13節 詩篇二十三篇
耶和華忿怒的杖。(1節)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4節)
他引導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裏。(2節)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2節)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他用籬笆圍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銅煉沉重。(6至7節)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4節)
他使我轉離正路,將我撕碎,使我淒涼。(11節) 在我敵人面前,你爲我擺設筵席。(5節)

由以上的列表可見,三章1-18節的經驗有一些採用了詩篇二十三篇的語法,說明耶和華化安慰的杖爲憤怒,本來引領人到達青草地及水邊,現在卻引領人到黑暗之地;本來帶領人走過死蔭幽谷,但現在卻引領到幽暗之處,使人像死了許久的人;本來會保護人免受敵人攻擊,現在卻成爲此人的敵人,把他撕碎(11節),這種種神牧人的形象的倒轉,叫那人莫明其妙,既然神一早已變了形象,並且沒有盼望改變的原因,所以詩人便在18節指出他在耶和華那裏沒有指望,詩人在神當中找不到盼望,就是因爲這位神已完全變樣。

思想:

昔日像那詩篇二十三篇的神,現在卻成爲完全相反的形象,以致我們無法用過去對神的認知來理解當下苦難中的那人,既有的神學框架不足以應付當下的苦情,既有的蒙福經驗無法重複在當下的自己,便索性以哀歌表明這矛盾的心路歷程,並坦白地表明在神面前沒有盼望,然而,這絕望的心聲只是開始,我們在明天的靈修中便能明白盼望的來源,但盼望還未臨到時,我們有時需要經驗絕望的光景,才能在同時看見真正的盼望,這種絕望中的盼望,就是經文期望我們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