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基甸 ── 蒙召者對上主的質疑
黃天逸

經文:士師記六12-18

12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13基甸對他說:「主啊,請容許我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會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告訴我們:『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他那奇妙的作爲在哪裏呢?現在耶和華卻丟棄了我們,把我們交在米甸人的手掌中。」14耶和華轉向基甸,說:「去,靠着你這能力拯救以色列脫離米甸人的手掌。我豈不是已經差遣了你嗎?」15基甸對他說:「主啊,請容許我說,我怎能拯救以色列呢?看哪,我這一支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寒的,我在我父家又是最微小的。」16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敗米甸,如擊打一個人。」17基甸對他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證明是你在跟我說話。18求你不要離開這裏,等我回來,將供物帶來,供在你面前。」他說:「我必等你回來。」

當上主呼召的時候,基甸的迴應是怎樣的呢?「主啊,請容許我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會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告訴我們:『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他那奇妙的作爲在哪裏呢?現在耶和華卻丟棄了我們,把我們交在米甸人的手掌中。」(13)基甸並沒有向上主承認整個民族走錯了方向;他一開口說話的時候,就只在埋怨上主 ── 上主啊,你若真與我們同在,我們必不至於此,也不至於發生這等事情;上主啊,這是因爲你將我們丟棄,交在敵人的手裏,以致我們落得如此下場,以色列民如此,全是你的責任喔!

基甸的問題是甚麼?最少有以下幾方面:

他假設了上主同在的話,就不會發生如此的事情;

他假設了即使以色列民犯罪,上主仍然必定要赦免;

他完全忽視了個人所要負的責任。

上主的迴應相當特別,何以這樣說?

上主說:「去,靠着你這能力拯救以色列脫離米甸人的手掌。我豈不是已經差遣了你嗎?」(14)上主並沒有與基甸辯論;按這回應,上主就是向基甸表明:「是我差遣你去拯救以色列民的。」然而,基甸的迴應呢?第15節裏,他又提出另一個原因來質疑上主的做法,他說:「主啊,請容許我說,我怎能拯救以色列呢?看哪,我這一支在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寒的,我在我父家又是最微小的。」

基甸的迴應大概讓我們有點熟悉的感覺。事實上,六章14節裏兩個動詞:「差遣」和「去」與《出埃及記》三章10-11節裏「差派」和「去」在希伯來文裏是相同的用詞。這有何重要呢?

《士師記》的作者刻意將基甸的經歷與摩西昔日被召的事件連繫在一起,其實是要暗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 基甸極有可能像摩西一樣偉大,只是,關鍵在於他要知道這一切的能力都是從上主的同在而來(16)。

按照《出埃及記》和《約書亞記》的記載,「我與你同在」這一應許可以說是以色列民族兩大領袖 ── 摩西(出3:12)和約書亞(書一5)生命裏的「王牌」。事實上,這「王牌」絕不是基甸的人生面臨挑戰時的「錦囊妙藥」,因爲,在這「我與你同在」以外,上主根本沒有在基甸面對困境時給予應對策略和方法。只是,在這應許的背後,其實上主亦已經確保了基甸的勝利,何以這樣說?

當上主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敗米甸,如擊打一個人。」(16)的時候,上主要他知道:因爲上主的同在,以致基甸所要面對的敵人變得不再強大了,因此,基甸根本不用懼怕。

大概可能基甸住在山洞太長時間了,因此,他彷彿對上主這「我與你同在」一語並沒有在意,毋怪乎第17節他向上主求證據呢!

思想:

基甸的「兩個質疑」──《士師記》至此已然不再是上主與偶像巴力之間的爭戰;相反,卻竟然是上主與子民並祂的僕人之間難以擺平的張力呢!

與其說是外在困難,倒不如說是我們個人生命裏面許多個的「疑問」導致我們沒有迴應上主呼召的勇氣。這是我們的真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