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權勢虛幻
何啟明

經文:傳4:13-16

13貧窮而有智慧的年輕人,勝過年老不再納諫的愚昧王,14那人從監牢裏出來作王,在國中原是出身貧寒。15我見日光之下所有行走的活人,都跟隨那年輕人,就是接續作王的那位。16他的百姓,就是他所治理的眾人,多得無數;但後來的人還是不喜歡他。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傳道者的視野轉移到政權的更替及權勢的無常,發覺這又是另一個令人慨嘆不能避免的事實。他在13至16節這一小段中觀察到三朝更替的情況。第一朝的君王是年老不再接受納諫的愚昧王(13b節),第二朝是那位替代年老王的「貧窮而有智慧的年輕人」(13a節),而第三朝就是接替那年輕王的另一個年輕人(15b節)。

於此,我們先要處理經文中隱晦不清的問題。究竟傳道者提到的是一位抑或是兩位年輕的君王呢?原來第15b節的原文其實有「那第二個年輕人」(hayyeled haššēnî)(the second youth)的字眼。因此,「都跟隨那年輕人,就是接續作王的那位」(15b節)可直譯作「都與那代替他的,那第二位青年在一起」。大部分譯本都只反映一個年輕人,唯獨《新譯本》提到「『那取代老王的年輕人』或譯『那取代他的第二位年輕人』」。簡言之,我們可以理解為傳道者提到一位年老愚昧的王、一位年青、出身貧窮有智慧的王,及另一位起初受眾民愛戴,後被嫌棄的年青王。

傳道者提到沒有一個政權是千秋萬世的。年老的王起初可能勤政愛民、廣納諫言,但隨時日慢慢鬆懈,聽信纔言,甚至荒淫無道,以致不能容納忠言逆耳的諫言。無論是否如此,傳道者指出一個不能逆轉的事實,那就是政權始終會交替,權力是短暫性的,這位不接受諫言的老王終被年輕人取代。

這位取代老王的青年是出生貧寒,從監牢裏出來作王的(14節)。這位從監牢中出來的青年不一定是有罪或犯了法的政治犯,因為古代的監獄有時是用來強迫人作廉價勞工,藉以還債的地方。這位在獄中出身貧寒的青年卻一躍成為君王,取代了年老愚昧王的地位,正是命運逆轉的最佳寫照。傳道者心裏是否想到年輕的約瑟與年長的法老、大衛和掃羅、但以理和尼布甲尼撒等,我們難有定論,但這些歷史事實也可作為參照。政權始終受不住歷史洪流的衝擊,輪替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實。

不單如此,權勢也不會千秋萬世。另一位接替第一位青年王位的,他起初民望高企,受眾民愛戴擁護,「但後來的人還是不喜歡他」(16b節)。民心易變,如流水無常,政治領袖所享有的聲望也是短暫的。簡言之,政治權勢所帶來的榮耀與地位,仍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正如魯益師說:「凡不是永恆的事,必會被時間淘汰」(All that is not eternal is eternally out of date)。無怪乎傳道者慨嘆說:「這也是虛空,這也是捕風」(16c節)。

思想:

歷史長廊已證實政權不斷輪替,而權勢更是變幻無常。若我們身處極權的社會,受着壓迫,失去了言論、結社自由,別忘記這不會是永遠不變的。這個事實會帶給你甚麼樣的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