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傳7:23-29
23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 24萬事之理遙不可及,太深奧,誰能測透呢?25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來由,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26我發現有一種婦人比死還苦毒:她本身是陷阱,她的心是羅網,手是鎖鏈。凡蒙上帝喜愛的人必能躲開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 27傳道者說:「你看,我考察一件又一件,為要尋求萬事的來由,這是我所尋得的:28我繼續尋找,卻未找到;一千當中,我找到一個男的,但在這一切當中,卻找不到一個女的。29你看,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的人是正直的,但他們卻尋出許多詭計。」
傳道者繼續鍥而不捨的追查人生的智慧,更自逞的說:「我將成為智者」(23b節《思高譯本》)。他堅持到底想要知道「萬事之理」(24a節)。傳道者描述自己像一位精打細算的商人,細心查看賬簿及賬單,清楚瞭解每筆交易的資料,然後逐項登記入賬內,最後算出了結欠。他的態度認真,方法精密,但世上萬事實在太深、太廣,沒有人能測得透。他發現到人的限制,就算他是一位智者,世上一些反常的、不公義的事的前因後果,他仍然搞不懂、測不透。哲人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人好像坐在船上遙望遠處的海平線,以為不久就可以到岸,誰知仍是茫茫大海,遙不可及!
傳道者曾經說過不要過於自逞有智慧(參七16b),人生功課確實是學無止境!但傳道者沒有因為自身的限制及智慧太過深奧而放棄。他態度認真,決心繼續「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來由」(25a節)。「智慧和萬事」屬於修辭技巧的迭詞,指的是一個觀念,即是要洞悉萬事的智慧,包括智慧和愚昧的分別。他隨即用了暗喻或擬人化的婦人表達兩者之間的分別。
傳道者指出有一種婦人(26a節),「婦人」之前有定冠詞(hāʾiššāh),因此,傳道者並非泛一般婦人,而是特定的指「這或那婦人」。「這婦人」以擬人法代表愚昧。智慧文學裏常用女子或婦人表達智慧賢淑的女子(參箴三13-19;四6-9;三十一10-31),也同時引用邪惡的女人為喻,如淫婦、妓女和陌生女子來描述愚昧(參箴五1-6;六6-27;九13-18)。傳道者在不斷尋求中,發現到世人好像陷在兩難之間,在智慧和愚昧─兩種女子─之間拉扯。
傳道者用女子的擬人法暗喻愚昧比死還苦毒,《思高譯本》說:「她一身是羅網;她的心是陷阱,她的手是鎖鏈」(26b節)。人若不小心,走上了愚昧的道路,就像昆蟲被困在蜘蛛所織的網羅裏。傳道者繼續在追尋智慧,但愚昧也不斷向他招手。他用男人和女人為比喻,要在他們中間尋找。他在尋找甚麼呢?最順理成章的推理是「正直的美德」(29a節)。然而,在所有的女子中,傳道者沒有發現一個好的,好男人也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28節)。簡言之,傳道者在追尋智慧的旅程中,發現上帝造人原是正直的,只是人容易陷在愚昧的網羅中,這不是上帝的責任,而是人自己的問題。
思想:
我們常在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愚昧像一個人將我們拉下去,智慧像另一個人將我們拉上來。要被智慧拉上去確實要花加倍的力氣。你在尋求過一個正直的生活時,要提防罪惡像咆吼的獅子不斷尋找可吞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