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 政治智慧
何啟明

經文:傳8:1-9

1誰如智慧人呢?誰知道事情的解釋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改變他臉上的暴戾之氣。2我勸你因上帝誓言的緣故,當遵守王的命令。 3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固執行惡,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心意而行。4王的話本有權力,誰能對他說:「你在做甚麼?」5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經歷禍患;智慧人的心知道適當的時機和必經的過程。6各樣事務都有時機和過程,但人有苦難重壓在身。7他不知道將來的事,其實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8沒有人能掌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沒有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行邪惡的人。9這一切我都見過,我專心考察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有時這人管轄那人,令他受害。

君王與子民、上司與下屬、父母與子女確實存在微妙的關係,也涉及權力與順服的矛盾。年青小夥子參軍學習紀律,但對剪髮感到不滿;他想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但又不想擦亮他的皮鞋。順服在上的實在不是易事。人天生就有反叛的傾向,那些擁有權力、使用它的人也是反叛者;教官和家長、老師和老闆、主管和領袖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都在反抗權威。傳道者在這裏的討論圍繞在「權力」的主題上。

傳道者通常經過一番觀察後,便會發出修辭式的提問:「誰….?」(參二25三21-22六12七1324八7十14),而答案是否定的。傳道者認為世上沒有人有足夠的智慧,能明白萬事的原理。八章1節的觀察可說是總結上文(七23-29),更順帶引進下文一連串的理解。學者大多認為傳道者是提醒那些在君王身邊服侍的智者們,要小心行事,在宮廷裏工作最好避免與專制的君王正面對峙。

在古代近東,人們普遍對王權尊敬,確實有賴於君權神授的信念。智慧文學常勸勉子民要敬畏耶和華及服從君王(參箴二十四21a),否則只會自討苦喫、自害己命(參箴二十2)。專制的君王「他喜歡怎樣作,就怎樣作」(3b節《呂振中譯本》;王的下屬既然向上帝許下忠於王的誓言(2a節),就當遵守王的命令。既然靠近權力的中心,就「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3a節),不要隨便離開崗位或辭職不幹。約瑟在法老王治下擔任行政和管理的工作,但以理也可在巴比倫的強權下以才智服事外邦君主。照樣,這些擁有決策權力的智慧人就更應要堅守崗位,不輕易草率地辭去職分。再且,「不要固執行惡」(3a節)原文沒有「固執」這個字,因此,不隨夥「參予惡事」(3a節《新譯本》)或「事情難辦時,你不要固執」(《呂振中譯本》)應是傳道者的意思。

究竟是甚麼「惡事」呢?傳道者沒有具體說明;有學者認為惡行包括批評君王、密謀作反或圖謀篡位等,「順我者昌,逆我這亡」是專橫君王的格言。既是這樣,那就要審時度勢,不輕易參予惡事,無辜送頭。智慧人深知萬物都有定時,萬事都有適當的時機(參5b節)。因此,智慧人只有忍耐等候、仰望上帝介入,在適當時機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傳道者再次強調無論智慧人或專制君王,他們都是一樣不能掌握生命,或將生命留住。「生命」(rûaḥ),也可譯作「風」或「靈」。傳道者似乎用相關語指出人不能支配或捉住風,把它留住,照樣人也不能留住生命。「這場爭戰無人能免」(8b節)可能是指到死的日子,不能委派代表。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必須親自面對死亡的日子,沒有派代表這回事的。專權的君王至終也難逃一劫,也一樣要面對殘酷的死亡事實。

簡言之,傳道者並非提倡苟合暴政或苟且偷生,他只是要我們識時務、尊重權柄,不要魯莽行事、自找麻煩,也不隨便惹禍上身。要有政治智慧,隨機行事。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思想:

主耶穌曾教導門徒「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祂不是要我們作機會主義者,而是要我們存純良的動機,審時度勢,有智慧地行事為人。

傳道者雖用君王和大臣為背景指出下屬要服從君王的命令,其原理也可應用到職場、團體及家庭生活等。你從傳道者的勸勉裏學到甚麼功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