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 愛是
梁國強

經文:約二十一11-17

人物:彼得

11西門‧彼得就上船,把網拉到岸上,網裏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魚這樣多,網卻沒有破。12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喫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他們知道他是主。13耶穌走過來,拿餅給他們,也照樣拿魚給他們。14耶穌從死人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15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對他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對他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一段記述,我們常常着眼於「這些」是甚麼?例如是那一百五十三條魚嗎?是那些打魚的器具嗎?是一班門徒嗎?然後便會引伸討論你的「這些」是甚麼,你願意放棄你的「這些」嗎?

前者的估計(即漁獲、門徒等)還算是合情合理的推敲,因為原文的寫法,「這些」(ἀγαπᾷς με πλέον τούτων)確是有指向性,就是指向當時的物件或人物。但硬要引伸去討論「你的這些」是甚麼,又似乎沒有必要。

亦有很多分析解說,指耶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問彼得的時候所用的「愛」字,希臘文原文是ἀγαπάω (agapao)(15-16),即「神聖的愛」;但到第三次問彼得,耶穌卻用φιλέω (phileo),即「友情的愛」或「人間的愛」,但明明第三次的詢問應該就用ἀγαπάω「神聖的愛」這個字較合適。

而彼得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以φιλέω作回答(「友情的愛」或「人間的愛」),那麼,彼得又是否不太明白耶穌問問題的向度?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個問題是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都只是努力去「揣測」「這些」是甚麼而已。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兩個希臘文的「愛」字,在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的用法,基本意義上是沒有明顯差別的,即是兩個「愛」字是可以互用的。

例如《撒母耳記下》十三章記述一件強姦案,大衛的兒子暗嫩對他的妹子他瑪的亂倫,都用了ἀγαπάω「神聖的愛」這個字,但這次亂倫的事沒理由可以提升至「神聖的愛」吧?

另一個例子,在《提摩太後書》四10提到「底馬貪愛現今世界」,「貪愛」也是用了ἀγαπάω「神聖的愛」,我們也很難理解「貪愛」原來是「神聖」的。

若我們細讀《約翰福音》,約翰是常用很多寫作技巧的,例如「對比語」(一章的「光」和「暗」)、「同字歧義」(三章的「重生」,重生可以解作「從上而生」或「再生」,而尼哥德慕就誤會了是「再生」的意思,所以他便問:「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

二十一章這裏,約翰則用了另一個寫作技巧,就是「同詞互換」,即同一個字,但意義可以在不同場合裏交替運用,約翰在耶穌和彼得的對談裏,便巧妙地用「愛」這個字去表達。

至於之後的「餵養」和「牧養」、小羊」和「羊」,約翰基本上也是用了「同詞互換」的寫法,即「餵養」和「牧養」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小羊」比「羊」更珍貴的意味,所以我們無須過份解讀約翰用了兩個「愛」字的動機,也不用穿鑿附會作者的想法。

一切有關ἀγαπάω 和 φιλέω的討論暫且可以停住,將重點放回耶穌為何要問彼得三次「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更實際。

我們要問的是,耶穌問彼得這個問題,祂是心裏有數的,但為何仍要三次詰問彼得?甚至去到最後一次令到彼得有點憂愁(或不耐煩)(「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17下)

明知彼得「憂愁」也要追問下去,那耶穌就一定有其意圖了。

至於彼得,一個曾經離棄耶穌的人,他竟然可以誇誇其談說自己愛耶穌:「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思想:

你能坦然無懼地宣稱愛家人、愛弟兄姊妹、愛朋友和愛主嗎?

接上第一條問題,當你說愛以上的人和羣體時,你有沒有一刻猶疑過?為何?

你覺得自己愛主嗎?為何?

耶穌如果問你「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會怎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