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 当圣殿被弃绝之后
叶应霖

经文:马可福音十一20~25, 撒四6~7

20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21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就对他说:「拉比,你看!你所诅咒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22耶稣回答:「你们对上帝要有信心。23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离开此地,投在海里!』他心里若不疑惑,只信所说的必成,就为他实现。24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你们已经得着了,就为你们实现。25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该饶恕他,好让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6他回答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话。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7大山哪,你算甚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夷为平地。他安放顶上的那块石头,人就欢呼:『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 (撒四6~7)

活在一个不须前往耶城,不须倚仗圣殿的时代,廿一世纪的基督徒或者很难理解圣殿的象征性意义。唯有明白圣殿的象征性意义,才能体会马可福音十一章22~25节的意思。长久以来,以色列神的子民都视圣殿为上主同在的明证,他们在那里敬拜、祷告以致献祭。对他们来说,圣殿不单是一个建筑物,圣殿可谓是上帝的地上化身。就在前面的段落,耶稣刚刚做出了弃绝第二圣殿的象征性行动(可十一15~19),无花果树在耶稣的审判后亦已经枯干了(可十一20~21)。来到十一章22节,内容为何突然转往信心、祷告、彼此饶恕等看似一般信仰生活的课题?难道这是一个全新的段落,跟前面的没有任何关系?还是耶稣的话(及马可的编修)从来都是章法欠奉,胡乱出牌?

要明白这段经文,我们可能要尝试代入第一世纪马可福音读者的处境,并以此作为马可铺陈经文的主要考虑。无论是主后66至70年之间的罗马城信徒或初期教会的信徒,他们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一个全新的、他们会感到十分陌生的事实:耶城圣殿已经被毁。那个于过去一千年(大部份时间)让上帝子民认定神掌管万有、以致与他们同在的基础:圣殿(及之前的会幕),已经没有了。就在这陌生的环境中,信徒该如何体会上帝仍然与他们同在,并掌控历史的发展呢?圣殿已被毁了,信徒是否还需期待她的重建呢?若不需要,难道圣殿被毁,是有上帝的心意甚至美意? 象征耶和华统管万有的圣殿已被罗马帝国彻底烧毁了,我们还可以祷告,期待上主帮助我们吗?

就在一大堆的问号面前,马可藉一段耶稣的说话,为信徒提供鼓励及指引。没有圣殿的信徒,正是要透过摆上信息的祷告及彼此饶恕,去体会上主(圣灵)的同在。昔日,信徒或许较多是透过肉眼的眼睛, 借着看见圣殿去体会上主的同在;但现在,他们却是要透过属灵的眼睛,去看见上主已经在他们当中,与他们同在。这份同在,正是建基于耶稣的话,以及信徒对这些话的认信投入。他们的社群,代表着全新的「圣殿」,就是这样被建立,成为他们经历上帝同在的印证。

故此,马可十一章22至25节的内容,其实焦点不在字面解释。「山」代表的其实是信徒眼前遇到的重大困难,关键是信徒在「山」面前, 对主的帮助可以不疑惑(撒四6~7)。活在一个物质主义挂帅、有求必定要有供应的世代,我们可能立即会想到上主不会甚或不可能供应我们这个诉求或那个愿望。或者,马可在这里似乎假设,信徒祷告的关注根据不会是一些「低层次」的地上关注。作为圣殿的「代替品」,更核心的关注,原来是信徒之间在神里的彼此饶恕。原来,一个彼此饶恕的群体,比一个宏伟的圣殿,更能彰显神的同在。你同意吗?

思想:

你是怎样经验上主正在与您同在的呢?

您曾有这样的经验吗?当您失去某些东西之后,您觉得上帝已经离您而去了。那时的您,是怎样回复您对神的信心的?第一世纪信徒的经验,对您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