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约书亚记八30-35
30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筑一座坛。31这坛是照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块石头所筑的,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他们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又宰牲作为平安祭。32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33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或寄居的,都和他们的长老、官长和审判官,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利未家的祭司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照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为以色列百姓祝福。34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和诅咒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宣读一遍。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童,以及住在他们中间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以色列人战胜耶利哥和艾城之后,照理应该是开展对南方联盟和北方联盟的战线。然而,叙事者却将以巴路山筑坛敬拜和向众以色列人宣读耶和华的律法一段记录加插在一系列战争记载的中间。这一段落看来有点唐突,因为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距离以色列人约有30哩之遥,按道理约书亚不太可能在战胜艾城之后,立即冒险穿过迦南领域,北上来到位于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中间的示剑。或许因为这个缘故,这段经文出现的位置有不同的版本。昆兰古卷将它摆放在五章1节之中,七十士译本则将它放在九章2节后面,我们沿用的玛所拉版本就将此事件放在战胜耶利哥和艾城的事件之后。版本的差异让读者认识到以色列人进迦南的故事大致是按时间顺序安排,但有时亦会基于所要表达的信息而调动编排。这个小段落处于耶利哥与艾城之役和对南方联盟与北方联盟的争战中间,成了这个单元结构的枢杻,表明约书亚遵守了耶和华在第一章要求他谨守遵行律法的命令。
约书亚此时为耶和华筑坛献祭和向以色列全会众宣读律法,是要再次立志遵守耶和华的律例典章。以巴路山位于巴勒斯坦北边的但直至南端的别士巴的中点,刚好是应许之地的中心点。站在以巴路山上,除了少许南地之外,几乎可以眺望整个应许之地。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中间的示剑更是先袓亚伯拉罕进迦南地第一个筑坛的地方(参创十二6-8),也是雅各曾居住和筑坛的所在(参创三十三18-20),它也是年迈的约书亚招聚众人再次立约,宣告效忠耶和华的地方(书二十四1)。
约书亚按照耶华的指示筑了一座石坛,向耶和华献上燔祭和平安祭;燔祭是为了赎罪、有完全奉献的意思,而平安祭是出于感恩和还愿,表明献祭者与耶和华之间的团契相交。约书亚所做的是「照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块石头所筑的」(31a节)。以色列人要用原始的、未经人手雕琢的完整的石头来筑坛,是为了避免可能曾经被迦南人用过作为偶像敬拜的石头。约书亚随后就在众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32节),并向众人公开宣读律法。这一切行动都是按照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话而行的(参33、34、35节)。顺从就蒙福,违背的则受到咒诅。
约书亚宣读律法时,在场的会众有以色列的长老、官长和审判官(33b节),也有容易被忽略的妇女和孩童(35a节),更包括了那些易被边缘化的寄居者和外人(33a、35b节)。这些短暂居留的外国人,离开故土住在以色列中,是归化以色列、信奉耶和华的外邦人。这些人也同样可以得到耶和华所赐的福。原来血缘或种族并不是用来界定耶和华子民的准则,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遵从典章律例,专一敬拜耶和华。
思想:
献祭和宣读律法并非浪费时间的事情,反而是占领迦南地不可缺少的行动。在重视节目过于敬拜、侧重事工过于与神有正确关系的属灵生活形态下,让我们都稍停下来,检视个人的属灵生命,重新立志,遵行耶和华所吩咐的一切律例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