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約書亞記十五1-12、63
1猶大支派按着宗族抽籤所得之地是在最南端,到以東的邊界,往南直到尋的曠野。2他們南邊的地界是從鹽海的頂端,就是朝南的海灣開始,3通到亞克拉濱斜坡的南邊,經過尋,上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經過希斯崙,上到亞達珥,轉到甲加,4再經過押們,順着埃及溪谷,這地界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你們南邊的地界。5東邊的地界是從鹽海到約旦河口。北邊的地界是從約旦河口的海灣開始,6這地界上到伯‧曷拉,經過伯‧亞拉巴的北邊,這地界上到呂便之子波罕的盤石。7這地界是從亞割谷往北上到底璧,直向亞都冥斜坡對面的吉甲,就是河的南邊,這地界再經過隱‧示麥泉,直通到隱‧羅結。8這地界又上到欣嫩子谷,耶布斯斜坡的南方,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這地界又上到欣嫩谷西邊對面的山頂,就是在利乏音谷的最北端。9這地界又從山頂延伸到尼弗多亞水泉,通到以弗侖山的城鎮,這地界又延伸到巴拉,巴拉就是基列‧耶琳。10這地界又從巴拉往西繞到西珥山,經過耶琳山斜坡的北邊,耶琳就是基撒侖,從那裏又下到伯‧示麥,經過亭拿,11這地界通到以革倫斜坡的北邊。這地界又延伸到施基侖,經過巴拉山到雅比聶,這地界直通到海為止。12西邊的地界就是大海和沿海一帶之地。這是猶大人按着宗族所得之地四圍的邊界。
63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於是,耶布斯人與猶大人同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
十三及十四章一開始就提及分地的事,但那只是分地的序曲。河西分地為業的主要部份在十五章纔開始,而首先記載的是猶大支派。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數點人數是從呂便開始(民一20),然而在起行及爭戰的時候,猶大是首個起行的支派(民二9,十14);而且,猶大早前曾受到雅各的祝福(創四十九10),故此,猶大支派的領導地位也慢慢顯露出來,分地從猶大支派開始,也就非常合理。
猶大支派分地的記錄比其他支派的篇幅長,內容也最詳細。十五章的記載可分為兩大段落:首先從宏觀的角度指出猶大支派的地界(1-12節),其次從微觀的角度,詳細敘述所得到的城鎮(20-63節)。中間則再次介紹迦勒、其侄兒後為女婿的俄陀聶和其女兒押撒,勇於爭取得地的故事(13-19節)。可能因版本不同或文士抄錯,或因有些城鎮用了不同名稱及某些不重要的地區沒有數算在總數中等,以致經文列出的城鎮名稱略有重複,也有錯誤及數目不符的情況。但因篇輻所限,也只能略略提及、點到即止。再者,經文記載了許多現代人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地名,讀者或許會感到沉悶、快快略過,錯失了這些敘事給我們的教訓與提醒。
讀者細心閱讀整段敘事會驚訝這些地界的描述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作者更用了不少動詞,如經過、上到、通到、延伸到、繞到及下到等(6-11節)栩栩如生活現在讀者眼前;作者像一位導遊,沿着高低起伏、迂迴曲折的地勢,帶領着讀者邊走邊導覽。作者詳盡又具體地記載猶大的地界是從南邊開始(2-4節),以逆時針方向記述,其中東邊(5a節)和西邊(8b節)的地界較為簡單且清楚;北邊地界(5b-8a節)就最為詳細。至於城邑的敘述可分為四個地區,當中再分為幾個區域:南地有一區(21-32節)、丘陵地有四區(33-47節)、山地有五區(48-60節),及曠野有一區(61-62節)等。
執筆當天剛好筆者有神學院校友從遠方來訪,我就暫時放下寫作,略盡地主之誼,用大半天時間款待兩位校友。我趁機也帶他們造訪初來美國時所就讀的神學院、實習和服侍的教會、曾居住租金便宜的宿舍等,邊造訪拍照、邊數算上主的供應與帶領。校友在課堂上聽到的事蹟與見證,即時栩栩如生活現在他們眼前。同樣道理,昔日以色列人讀到這麼詳細記錄都不會感到沉悶,反而是邊讀邊想到上主的應許與恩典。以色列人不單知道自己的根源,更銘記上主一直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並已得地為業。可是,作者在結尾說:「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於是,耶布斯人與猶大人同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63節)這個描述揭開了之後分地敘事中其他支派也沒有完全趕出迦南人的序幕(十六10,十七13)。
思想:
作者像導遊引領讀者遊走猶大支派所得的地界和城邑,將上主的應許和恩典擺列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可藉此回顧上主帶領我們走過的人生路,數算及銘記祂的恩典。此外,猶大支派雖得了南地,卻仍未完全將耶布斯人趕出去,直到大衛時期,以色列人才成功把耶路撒冷城完全佔據(參撒下五6-10)。要完全兌現上主的應許,確實需要持續的奮鬥爭取,更是一條漫長之路。願我們繼續努力,直至完全得着所應許的。